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的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有别于已经大量开采的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机理和赋存特征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识别与评价页岩气的方法也有别于以往对常规天然气气藏的评价模式.泥页岩厚度、埋深、总有机碳含量、成熟度是其重要的判别指标.对比美国东部典型页岩气产出地区页岩气藏地质条件,湘鄂西的恩施一建始、桑植一石门地区为下寒武统、志留系页岩气勘探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江汉平原古生界构造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江汉平原古生界具有北西—南东向分为三块、北东—南西向分为三带及纵向上多层楼的构造结构特征。三个区块为当阳—京山构造区、荆州—仙桃构造区及鄂城—大冶构造区,每个区块均可划分出三个次级构造带,并在全区形成三个构造变形分带。这三个分带在变形强度、构造样式等方面具有特征性差异:北东侧的构造分带受东秦岭—大别山造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的直接作用,显示以逆冲推覆结构为主要特征;南西侧的构造分带在三个构造区有差别,在当阳—京山构造区形成斜坡稳定带,在另两个构造区则以推覆叠瓦构造为特征;中部构造分带一般显示前缘断褶或复合叠加构造。当阳—京山构造区东部和鄂城—大冶构造区应以逆冲推覆体为勘探对象;荆州—仙桃构造区的仙桃地区应以上古生界油气藏为勘探目标;当阳—京山构造区西部宜昌稳定带和荆州—仙桃构造区的珂理—簰洲地区则应以下古生界油气藏为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华南海相页岩层系生烃后大多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叠加改造,形成了多类型的构造样式,且不同样式页岩气富集程度差异明显.通过对华南数十口页岩气探井及涪陵页岩气田300多口开发井的分析测试、测井及地震资料的详细解剖,并结合实钻效果分析,建立了一套直接与间接指标相结合适用于华南海相页岩含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针对华南典型的挤压构造背景,在重点考虑构造紧闭程度(宽缓、窄陡及破碎)和构造形态(正向、负向及斜向)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24种表征页岩气差异富集的构造模式.指出在区域构造背景相同的前提下,宽缓型构造模式是页岩气富集的最有利模式,窄陡型次之,破碎型最差.   相似文献   
4.
龙幼康 《地质通报》2011,30(203):344-348
页岩气有别于已经大量开采的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机理和赋存特征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识别与评价页岩气的方法也有别于以往对常规天然气气藏的评价模式。泥页岩厚度、埋深、总有机碳含量、成熟度是其重要的判别指标。对比美国东部典型页岩气产出地区页岩气藏地质条件,湘鄂西的恩施—建始、桑植—石门地区为下寒武统、志留系页岩气勘探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扬子地区下古生界海相泥-页岩含气勘探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扬子区下古生界页岩的野外露头地质剖面、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钻井显示资料,分析中扬子下古生界页岩气资源勘探远景。研究表明,中扬子区下古生界海相泥-页岩主要以下寒武统水井沱组(或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主。上述2套泥质岩和页岩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多数已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是有效页岩气气源岩。中扬子区自加里东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隆升和挤压作用,改善了页岩储层的储集性能,提高页岩气聚集量。湘鄂西区和江汉平原区南部下寒武统泥-页岩可作为有利页岩气勘探选区,而鄂西渝东区钻井揭示志留系见工业性气流,表明该区志留系页岩气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中扬子地区下古生界海相泥-页岩含气勘探远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中扬子区下古生界页岩的野外露头地质剖面、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钻井显示资料,分析中扬子下古生界页岩气资源勘探远景.研究表明,中扬子区下古生界海相泥-页岩主要以下寒武统水井沱组(或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主.上述2套泥质岩和页岩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多数已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是有效页岩气气源岩.中扬子区自加里东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隆升和挤压作用,改善了页岩储层的储集性能,提高页岩气聚集量.湘鄂西区和江汉平原区南部下寒武统泥-页岩可作为有利页岩气勘探选区,而鄂西渝东区钻井揭示志留系见工业性气流,表明该区志留系页岩气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磷灰石与锆石(U-Th)/He年龄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镜质组反射率(Ro)一起模拟了鄂西渝东方斗山-石柱褶皱带侏罗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约13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研究区达到最高古地温,此后为持续抬升冷却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与Ro表明自晚侏罗世以来不整合面剥蚀厚度可达3500m.结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