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新疆地区表土孢粉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新疆地区表土花粉研究结果展示了干旱区主要孢粉的空间分布规律,大部分表土花粉属种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含量与相应植物的分布区域基本一致,藜科、蒿属、麻黄属及木本植物云杉属、桦木属等花粉普遍呈超代表性,柽柳属花粉呈低代表性。干旱区主要草灌木表土花粉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基本反映本区植物群落的主要生态组合类型。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该区草本和灌木花粉分布主要受水文和湿度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两种超旱生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光合作用受环境变化影响明显,具有一定的可塑性:①在土壤含水量(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好的8月22日,两植物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不明显双峰型。Pn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7.74±0.79)μmol\5m-2\5s-1 和(5.64±0.75)μmol\5m-2\5s-1;Tr也是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24.38±3.07)mmol\5m-2\5s-1和(15.41±2.01)mmol\5m-2\5s-1;水分利用效率(WUE)则相反,日平均珍珠大于红砂,分别为0.35 μmol·mmol-1和0.31 μmol·mmol-1。②在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差的9月28日两植物Pn、Tr日变化呈单峰型,且值明显小于8月22日,而WUE则高于8月22日。通过对两种超旱生植物小枝水势、叶片气孔导度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理特性变化的分析,得出两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气孔和非气孔等多种环境及自身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沙埋对河西走廊4种旱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文  王桔红  朱慧  齐威 《中国沙漠》2015,35(6):1532-1537
测定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黒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等4种旱生植物种子重量、形状、萌发及活性,试验了沙埋深度(0、1、2、3、4、5 cm)对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种子扩散时为中度休眠;种子活性与重量、形状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种子初次萌发率与重量之间为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而不规则种子有较低的活性,小种子扩散时有较高萌发率。随沙埋深度的增加,4种植物种子出苗率下降,首次出苗时间推迟,茎高、绝对株高和根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下和地上生物量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或随埋深增加而下降。幼苗出土和生长的最佳沙埋深度是:驼蹄瓣1~3 cm,骆驼蒿0~1 cm,唐古特白刺0~2 cm,黑果枸杞1~2 cm。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破除种子休眠的方法以及浅层沙埋等条件,以提高出苗率、增大幼苗定植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压力室法和ELISA技术测定了河西走廓不同旱生植物的叶水势和内源激素ABA,iPAs,ZRs水平。河西走廓不同生态类理型旱生植物的抗/耐旱能力可能主要与其组织中ABA和CTKs的配比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阿拉善荒漠区生长的多浆旱生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少浆旱生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中旱生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和绵蓬(Corispermum mongolicum)为材料, 对其游离氨基酸成分及游离脯氨酸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植物根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低于茎和叶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 其中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 不同植物中的主要氨基酸组成不相同, 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主要氨基酸组成也不尽相同。少浆旱生植物体内大量积聚游离脯氨酸, 其整株中的游离脯氨酸是中旱生植物的6.0~16.0倍, 是多浆旱生植物的1.8~25.0倍。白沙蒿植株的根到茎、茎到叶, 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以2.0倍和5.7倍的增幅增加, 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最明显, 增幅达3.0倍和10.5倍。柠条植株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可见, 大量积累游离氨基酸, 特别是游离脯氨酸是少浆旱生植物适应干旱荒漠生境的重要机制。从根到茎、由茎到叶, 中旱生植物沙米和绵蓬与多浆旱生植物梭梭和霸王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幅都并不十分显著; 二者中的游离脯氨酸积累不占主导地位。故中旱生植物和多浆旱生植物并不主要依靠积累脯氨酸来调节渗透势确保水分的供应。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不同旱生植物内源激素和叶水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力室法和ELISA技术测定了河西走廊不同旱生植物的叶水势和内源激素ABA、iPAs、ZRs水平。河西走廊不同生态类型旱生植物的抗/耐旱能力可能主要与其组织中ABA和CTKs的配比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蒙古中部地区的两个模型多边形对植被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它们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少雨地区。基于Landsat TM影像,本文研究了多边形区域的NDVI随时间变化的多时相NDVI值制图,得到所选择的具备不同值NDVI区域的全尺度景观特征。这一特征在对耐旱环境组的植被分析中得到了证实。该过程中将近整个实验多边形区域的植被偏离得到了追踪。NDVI的时间分布分析呈现出数值的降低,这说明了在戈壁,稀疏植被存在耐旱趋势。在半干旱气候区域中偏离植被趋势与牧草地的重载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花棒等四种植物幼苗抗热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卓  孙祥 《中国沙漠》1991,11(4):70-73
对豆科旱生植物种幼苗抗热性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处理过程中,不同种的植物幼苗膜透性的增加与其抗热性呈负相关;据膜透性增加时间的先后,可以确定植物种受害温度范围:红豆草>37~0≤40℃,花棒、柠条、羊柴三者受害温度相近即>40~0≤45℃。综合膜透性变化及植株表观生长状况得出,四种植物幼苗抗热能力次序为花棒>柠条≥羊柴>红豆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