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3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006-2014年的海洋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平均效率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但在研究期末有所回升;空间上,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值与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效率值相比始终处于最低状态,但三大经济圈差距明显;(2)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8%,主要由于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下降;空间上由研究期初的中部高、两端低演变为期末的全国均衡发展,但南方差异较大;(3)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做出回归分析,得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洋科研人力资本水平是海洋经济效率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数值模拟中人为边界的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边界条件预测是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人为边界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边界流量变化复杂难于预测的问题,讨论了人为边界条件的处理方式和实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具有人为边界的二维潜水含水层系统。预测结果表明,受区内人工开采影响,边界流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边界由流出边界转化为流入边界,结果符合地下水系统变化趋势,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研究对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海洋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然后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整体上处于低效率状态,且各省(区、市)间差异明显,但差异正在逐渐缩小。②2006—2015年沿海各省(区、市)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呈现出“M”形波动上升趋势。③将各省(区、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水平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上海和天津属于高效率型,河北属于中效率型,其余省(区、市)市属于低效率型。④货运距离和能源结构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能源强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辽东湾两侧砂质海岸侵蚀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多种原因,辽东湾东西两侧的初始沙质海岸侵蚀范围逐年扩大,侵蚀不断加剧,给当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由多年监测资料发现,侵蚀严重的熊岳岸线以2~4m/a的速率而大幅度后退,特别严重的地区最大后退达10km;辽西绥中某些岸段平均每年后退1~2m。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一些海域管理措施的出台和相应的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海岸侵蚀逐渐减弱。通过现场调查和多年监测,分析了辽东湾东西两侧砂质海岸侵蚀的特点,认为海岸组成物质松散与海岸动力作用强烈是本区现代海岸侵蚀的基本条件,人为活动是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海岸侵蚀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地面塌陷分布特征与人为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市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地面塌陷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太原盆地大气干湿沉降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年输入通量,讨论其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累积的影响。同时采用富集因子法探讨降尘物质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降尘中重金属元素As、Cd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Pb的来源可能是人为源和自然源。而Hg则主要来源于自然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环境背景值、风化壳地球化学、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地球化学和人为地球化学异常,初步探讨了南极长城站地区的现代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环境要素固有的地球化学性质、区域环境条件和自然环境演变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提出了人为土的工程概念,从其成因的角度给出了人为土明确的科学定义,归纳和总结了人为土的基本特征,为人为土的工程分类体系建立、合理评价、工程利用和环境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河断流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科学“人为地质作用理论”出发,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后认为,黄河下游断流不仅对黄河流域及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后果。在探讨了黄河下游断流的成因后认为,黄河下游断流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其中人类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及其人为地质作用的负面影响是黄河断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从而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科学对象,包括科学保护、科学开发、科学利用水资源以及暂缓实施南水北调中、西线工程等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