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6篇
  免费   1721篇
  国内免费   2900篇
测绘学   158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1116篇
地质学   8565篇
海洋学   320篇
天文学   248篇
综合类   495篇
自然地理   51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20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385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437篇
  2012年   520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491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502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396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49篇
  2000年   383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44篇
  1996年   239篇
  1995年   201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对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时空分布格局,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基本呈现以上海、南京、武汉等不同城市群中心城市向外逐步降低的“中心-外围”的分布格局。2)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有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土地市场化水平有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正的直接效应和负的溢出效应;政府财政支出水平则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不明显。3)不同影响因素对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盐水沟北铜矿区位于新疆库车县北部,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塔吉克-塔里木陆块区、塔里木陆块、塔里木北缘隆起、库车前陆盆地,区内构造活动强烈。铜矿床赋存于新近纪中新统康村组第一岩性段,矿体呈层状,严格受地层控制。区内共圈定10个铜矿体,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赤铜矿、水胆矾、自然铜等,矿体内无夹石,顶、底板围岩均为褐红色及浅红色粉质泥岩。该矿床为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3.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植被恢复对乌兰布和沙漠土壤风蚀可蚀性的影响,以乌兰布和沙漠内不同沙地固 定阶段的 8 种典型植物群落及群落内表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物理因子(可蚀性颗粒含量、土壤 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土壤结皮因子、植被因子 3 类土壤风蚀可蚀性因子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土壤 风蚀可蚀性因子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间、沙地固定阶段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乌兰布和沙漠 典型植物群落中,沙蓬、沙生针茅、盐爪爪等草本植物群落的土壤风蚀可蚀性最强,白刺、梭梭、沙 冬青等灌木植物群落土壤风蚀可蚀性弱于草本植物群落,说明灌木林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作用。 (2)随着沙地的不断固定,土壤结构不断发育,土壤可蚀性不断降低,土壤风蚀可蚀性强弱表现为 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3)土壤可蚀性颗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结 皮、植被因子与植被类型及沙地固定阶段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沙区生态建设工程中,为了 减少土壤风蚀量,不仅要考虑物种的选择,还要促进人工生态系统的演替和恢复,从而有效降低土 壤风蚀可蚀性。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区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评价、防沙治沙工程的 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Two distinct age estimates for eclogite-facies metamorphism in the Sanbagawa belt have been proposed: (i) c.  120–110 Ma based on a zircon SHRIMP age for the Western Iratsu unit and (ii) c.  88–89 Ma based on a garnet–omphacite Lu–Hf isochron age from the Seba and Kotsu eclogite units. Despite the contrasting estimates of formation ages, petr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Western Iratsu unit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two units—all ∼20 kbar and 600–650 °C. Studies of the associated geological structures suggest the Seba and Western Iratsu units are parts of a larger semi-continuous eclogite unit. A combination of geochrono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studies for the Western Iratsu eclogite offers a resolution to this discrepancy in age estimates. New Lu–Hf dating for the Western Iratsu eclogite yields an age of 115.9 ± 0.5 Ma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zircon SHRIMP age. However, petr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garnet growth in the Western Iratsu eclogite before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sm, and the early core growth is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 concentration of Lu. Pre-eclogite facies garnet (Grt1) includes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 parageneses equilibrated at 550–650 °C and ∼10 kbar, and this is overgrown by prograde eclogite facies garnet (Grt2). The Lu–Hf age of c.  116 Ma is strongly skewed to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Grt1 and is interpreted to reflect the age of the pre-eclogite phase. The considerable time gap ( c.  27 Myr) between the two Lu–Hf ages suggests they may be related to separate tectonic events or distinct phas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anbagawa subduction zone.  相似文献   
5.
成生于冰碛扇内,经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成矿作用,以砂金形态分布而富集成矿的金矿称为冰碛扇型砂金矿床。它具有沿造山带一定标高范围成群、成带分布,沉积物为近源且半胶结,砂金呈面状分布,并以粒金、块金为主,具胶状、浑圆状、包块状构造形态,分布极不均匀等特征。冰碛扇型砂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河成砂金矿床有本质的区别。它的成矿作用模式是:造山带下地壳富含的活化金通过新构造运动活化的断裂运移地表,经地下流体和地表流体的迁移聚集到冰碛扇这一封闭稳定的生物、物理、化学障环境中,主要经高效聚金微生物有机胶体成矿作用沉淀、再生加大形成砂金,逐步富集成矿床。而红色磨拉石建造中风化离解的Fe,Mn物质对沉淀环境pH值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冰碛扇型砂金矿床在我国西部造山带内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是砂金矿床中一重要类型,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Kuiper带是指太阳系内位于离太阳 30~ 50AU一个区域。 1 992年该区域陆续发现了一群半径在几十到几百公里的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在Kuiper带的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Kuiper带小天体的发现对人们认识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际上在Kuiper带小天体动力演化方面的研究 ,着重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几种用以解释其非均匀分布的动力学机制 ,并提出目前该领域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扬子地台震旦系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上扬子地台含铅锌矿地层主要为震旦系。震旦系在上扬子地台主要发育上统灯影组,次有下统陡山沱组。将上扬子地台震旦系铅锌矿床成因划分为一级为叠生矿床,二级为层控矿床,三级为热水沉积改造矿床和热水沉积再造矿床四级类型,该类型按铅锌比例进一步划分为富铅型、富锌型、铅锌共生型。研究区内最重要的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南郑马元、会东大梁子铅锌矿为代表的富锌型。陕西南郑、紫阳—镇坪地区,湖北武当、神农架、黄陵地区,以及地台西缘的安宁河、甘洛—小江、峨边—寻甸等地区的震旦系是寻找铅锌矿的最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8.
9.
流褶层与韧变带是地壳拉伸变形,顺层固态流变作用下的产物。流褶层是以原始层理为变形面或再经递进变形的褶皱变形岩层或岩石共生组合层位。韧变带具明显的层控性,受岩石成分和应变程度控制,不同环境和不同成分岩石的韧变带具有相异的组合型式和变形机制,井具有一定的递变规律。流褶层和韧变带可分属不同层位,但流褶层可实现向韧变带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北天山东段康古尔塔格带是晚古生代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碰撞的结果。它是一条复杂的、强烈的高应变带.并具有独特的变形机制、应变序列以及构造变形。本文运用构造-地层研究方法对该碰撞带的构造特征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