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先后发现和主持大型勘查项目5个;他的多个找矿项目获得全国大奖;他是2009年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他,就是为国家找矿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广西第三地质队副队长苏正荣.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黔中开阳地区清水江组是新元古代在扬子地块边缘形成的一套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本文通过对陆源碎屑岩沉积特征和火山碎屑岩年代学的研究,旨在准确厘定其沉积时限、物源及其古地理格局。【研究方法】本次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LA-ICP-MS分析方法对其顶部沉凝灰岩碎屑锆石进行U-Pb年龄测定,并进行区域地层对比。【研究结果】测得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两组,即古元古代2488~1821 Ma和新元古代838~779 Ma,最小年龄组的加权平均值为(802±24)Ma,火山碎屑含量的统计结果显示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存在明显的幕式分布特征和周期性;区域地层对比结果显示黔中开阳地区出露的清水江组与铜仁江口、印江地区所出露的相似,可能相当于黔东南地区清水江组的底部。【结论】黔中地区清水江组最晚的沉积时限为800 Ma左右,物源主要来自扬子陆块西缘的川滇黔地区,其丰富的火山碎屑可能来自新元古代中期超大陆裂解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的第二幕至第三幕,并在随后的雪峰运动中发生海陆转换,形成了南高北低、呈北东向延伸的古陆,奠定了新元古代中期南华纪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袁宏 《贵州地质》2015,32(2):114-118
通过面上地质调查,在黔东南雷山—锦屏一带的新元古代清水江组含火山碎屑之砂泥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滑塌、滑移及阶梯状微断层。根据前人对形成该软沉积物变形的模拟试验成果,推断该类软沉积变形的机制与震动液化有关,其动力来源于古地震。在清水江组地层分布区,沉积物中含大量凝灰质,显示出古地震与古火山作用相伴频发之特点,这是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在此阶段构造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下江群沉积地层凝灰岩(斑脱岩)获得高精度的锆石年龄,结合侵位四堡群花岗岩锆石年龄和四堡群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将下江群明确定位于新元古代晚期沉积。该年龄对为重新界定下江群时代及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江南古陆普遍发育的晚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系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及上覆地层丹州群(下江群、板溪群、河上镇群),两者之间的构造界面,是人们争论的主题,其时代的定位一直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同时制约着中国地质学家对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本文通过下江群甲路组地层中斑脱岩的锆石研究,精确地测定了甲路组斑脱岩锆石年龄(814.0±6.3)Ma和清水江组斑脱岩锆石年龄(773.6±7.9)Ma。上述锆石年龄解决了黔桂地区新元古代晚期沉积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5.
袁宏 《贵州地质》2015,32(2):114-118
通过面上地质调查,在黔东南雷山—锦屏一带的新元古代清水江组含火山碎屑之砂泥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滑塌、滑移及阶梯状微断层。根据前人对形成该软沉积物变形的模拟试验成果,推断该类软沉积变形的机制与震动液化有关,其动力来源于古地震。在清水江组地层分布区,沉积物中含大量凝灰质,显示出古地震与古火山作用相伴频发之特点,这是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在此阶段构造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清水江上游马寨、翁东、三江、施洞沿江4个剖面的阶地特征、年代学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以凯里断层为界,上游地区的马寨和翁东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51~57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25 ka B.P.,下游地区的三江和施洞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122~102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78 ka B.P.。选取各剖面的T2阶地的基座高度来计算了河流下切速率,发现上游地区2个剖面(马寨、翁东)的河流下切速率较接近,约为0.41~0.34 m/ka,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2个剖面(三江、施洞)的0.16~0.20 m/ka,表现为上游下切速率高,越往下游方向下切速率逐渐降低。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清水江上游区域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抬升,具体表现为西部构造抬升幅度大,阶地下切速率快;东部构造抬升幅度小,阶地下切速率慢。  相似文献   
7.
江南造山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形成统一华南板块过程中,长期碰撞拼合的产物,区域上,广泛出露最老的前寒武纪时期的地层,岩石主要为一套巨厚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华南板块在前寒武的形成演化,以及前寒武地层的时代归属、地层划分和区域地层对比,一直是地学界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在黔东南榕江县朗洞采集了下江群清水江组中的凝灰岩,开展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7682±48 Ma,与黔东南地区已获取的清水江组中凝灰岩或含凝灰质岩石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将清水江组沉积时限大致限制在785755 Ma。这一年龄与相邻的广西龙胜三门街的辉长辉绿岩(761±8 Ma)、流纹英安岩(765±14 Ma)和湖南通道的超镁铁岩(772±11 Ma)等岩浆岩同位素数据高度吻合,可能同属雪峰期火山-岩浆作用产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比值在地球化学图解显示,下江群清水江组凝灰岩中锆石具有岛弧源区锆石特征,暗示该时期黔东南地区可能属于沟-弧-盆大地构造背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该时期属于弧陆俯冲环境,自此之后,统一的华南板块最终形成,江南造山带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张厚松  罗香建 《贵州地质》2015,32(3):209-215,,208
通过对贵州锦屏地区青白口系清水江组浅变质岩系的调查研究,查明了其岩石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主要为板岩类、沉凝灰岩类及变余砂岩类等。该套岩石具有中等含量的Si O2(65.36%78.39%,平均71.15%,),较低的TFe2O3+Mg O(3.41%6.71%,平均4.71%)和较高的K2O/Na2O(0.18 2.67,平均1.31)及Al2O3/Ti O2(18.69 44.07,平均26.36)。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认为青白口系清水江组浅变质岩原岩仍为沉积岩,组成较为复杂,主要为低成熟度的亚岩屑砂岩和长石质泥岩,少许高成熟度的陆源碎屑岩;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岛弧环境,可能与江南造山带有关。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质》2010,27(2):F0003-F0003
为配合贵州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天柱白市电站的建设,2009年9月-2010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合作,对天柱县白市电站淹没区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