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52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水平定向钻进非开挖铺管的回拖阻力异常增大往往是钻孔缩径抱管所造成.分析了影响缩径抱管应力的因素:主要是孔内泥浆压力与地应力之差、土层的弹性模量、蠕变性、时间和泥浆失水量;籍此建立了"零失水"状况下计算抱管应力的经验公式,并对泥浆失水造成的影响做了探讨;从综合控制孔内泥浆压力、采用强降失水泥浆体系、紧凑施工作业时间、提高泥浆的润滑性等方面提出了降低抱管阻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的岩心进行了声发射测量,确定了301~1531m深度的最大主应力。并与钻孔崩落法(深度1269~1655m)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声发射测量所得测值基本上落在钻孔崩落法测值的趋势线上,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说明测量结果可信。测量结果表明科学钻探主孔地应力大小随深度增加,在浅部301m最大主应力为13.4MPa,在深部1655m为55.2MPa。随深度的增加率为0.0279MPa/m。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54°±3.3°E,且方向不随深度变化。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临邑县临盘镇地裂冒喷水油灾害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临邑县临盘镇西十二里村发生地裂冒喷水油灾害:对此次灾害研究认为,灾害发生前地应力已有明显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油田开发难以直接引发断层的活动。因此,地裂冒喷水、油灾害是因活动性断昙——临邑断层在局部薄弱部位活动而引起的,断层活动使地下流体顺断层涌出地表,是自然地质灾害。灾害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面不均衡沉降耦合使得地下应力布不均习,导致在断层的薄弱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并引发灾害发生。灾害发生已使得地下不均衡应力得以释放,近期内再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形变及地温前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青海省地倾斜、地应力、深井地温3种前兆手段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异常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了强地震远场前兆的一些初步特征,并与近场前兆异常特征做了比较,这对该省今后强震短期预报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三原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三原井水位在泾阳4.8级地震前的变化特征,重点是泾阳地震前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变化,即固体潮加卸载响应率与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对水位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率及响应比有“平稳-升高-恢复”的特征,说明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有可能捕捉5级左右近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6.
7.
It gradually becomes a common work using large seismic wave data to obtain source parameters, such as seismic moment, break radius, stress drop, with completingof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in China (Hough, et al, 1999; Bindi, et al, 2001). These parameters are useful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seismic hazard analysis.Although the computation methods of source parameters are simple in principle and the many research works have been done, it is not easy to obtain the parameters accurately. There are two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computation results. The first one is the effect of spread path and site respond on signal.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re are different geometrical spreading coefficients on different epicenter distance. The better method is to introduce trilinear geometrical spreading model (Atkinson, Mereu, 1992; Atkinson, Boore, 1995; WONG, et al, 2002). In addition, traditional site respond is estimated by comparing with rock station, such as linear inversion method (Andrews, 1982), but the comparative estimation will introduce some errors when selecting different stations. Some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site respond is not flat for rock station (Moya, et al, 2000; ZHANG,. et al, 2001; JIN, et al, 2000; Dutta, et al, 2001). The second factor is to obtain low-frequency level and corner frequency fromdisplacement spectrum. Because the source spectrum model is nonlinear function,these values are obtained by eye. The subjectivity is strong. The small change of corner frequency will affect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 of stress drop.  相似文献   
8.
了解地震事件沿着发震构造重复发生的过程是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通过对地应力变化的静态以及动态分析,研究了由地震破裂引起的断层相互作用和触发作用,启发这项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地震扰动断裂带附近的应力状态能激发或延滞其后的地震破裂。  相似文献   
9.
朱焕春  赵震英 《岩土力学》1997,18(A08):198-202
以某两个水电站工程为例,叙述了与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有关的几个岩石力学问题,如实测碉体地应力值的代表性,引水洞软岩段成洞及运行条件和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地应力对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创兵  熊文林 《地震学报》1997,19(2):154-163
提出了地应力场中岩体不连续面变形的本构关系,讨论了渗流与应力耦合条件下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地应力对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应力对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不连续面的开度和不连续面网络的水力传导路径而产生的;裂隙岩体渗透性随岩体埋深的增加呈负指数减小,随侧压系数的增大呈双曲线减小.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理论可望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