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1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规章,有利于我国正确合理实施勘探和开发“区域”内资源活动,确保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资源,并推进我国深海事业发展。为此,文章系统阐述了管理局首部规范“区域”内多金属结核资源活动的勘探规章,重点指出了承包者和管理局的权利、义务及职权。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沿海国纷纷推行缓陆重海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的复兴必须实现海洋事业的振兴。国际海底区域(以下简称“区域”)利益前景巨大,开发活动高技术密集,法律地位特殊,是未来国际社会经济、科学甚至政治、军事竞争的重要场所。国际海底区域开发产业化研究是我国争取海洋权益、发展高新技术、振兴海洋  相似文献   
3.
外大陆架划界信息系统中数据交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VB.NET作为开发工具,ArcGIS Engine作为开发平台,进行外大陆架划界的数据交换研究,所开发的程序能够实现图元和文件层次的交换。该方法的研究对于我国外大陆架的划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海洋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平 《海洋信息》2006,(1):14-16,25
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已逐步趋于完善,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到位。本文主要对我国海洋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立法的原则、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力图进一步完善海洋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司法判例和国际海洋法看中日海洋区域的划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海洋划界争端应在有关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中、日两国的海洋介应该按照国际法的规定,找到适合两国情况的比较公平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近海渔业面临新的发展和挑战,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变革及邻国家海洋权益意识加强,赋与海洋捕捞业以更高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加强和完善相应发展。我国应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为渔业发展寻求更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问题已经成为海洋法领域新的热点问题。200海里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定,不仅关系到沿海国的主权权利,同样与各国的经济利益相联系。深海中丰富的矿藏,对于沿海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际上要求1999年5月6日之前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生效的国家,在2009年5月6日之前必须完  相似文献   
8.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紧追权是沿海国对有充分理由认为违反其法律和规章的外国船舶进行追逐并拿捕的权利。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行使紧追权虽有明确的规定,但与国际法的规定尚有一定差距并缺乏详细的实施规定。文章从紧追权的构成要件入手,对国际法与国内法在紧追权上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比较,并为我国有关海洋立法提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5):F0002-F0002
为加强科技界精神文建设,提高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保障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职业道德公约》,参与签名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承诺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45  
兹龙骏  吴波 《中国沙漠》1997,17(2):107-111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规定,运用Thornthwaite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作出了第一张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布图,首次确定了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约3317032.2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分布于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0个县(市、旗)。其中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为751161.9km2,占国土面积的7.8%;半干旱区总面积为1139214.2km2,占国土面积的11.9%;干旱区总面积为1426656.1km2,占国土面积的1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