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3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49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266篇
地质学   1341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3.
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总结了多种地形变(大地测量)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结果显示: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给出了初步解释,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近期内强震活动向华北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水平运动状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应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9~2003年多期GPS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段GPS点水平运动速率。通过分析发现:甘青块体可分为东部块体和西部块体,东、西部块体的运动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受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的影响,震后地壳运动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张作衡 《地质学报》2008,82(11):1494-1503
本文通过对西天山地区比较典型的达巴特斑岩铜钼矿床矿区范围内出露上的英安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英安岩和流纹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研究,分别获得了315.9±5.9Ma和278.7±5.7Ma。岩石化学、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从英安岩到花岗斑岩,岩体具有明显的分异演化特征和很好的继承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的精确定年为准确厘定火山岩形成的时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依据。结合已有的Re-Os法获得的矿化年龄,表明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初(278.7±5.7Ma),西天山地区进入板块碰撞-板内伸展阶段,由于板内幔根的部分熔化,造成深源斑岩岩浆侵位,在达巴特矿区形成了由花岗斑岩、流纹斑岩和流纹质凝灰熔岩组成的椭圆形火山机构,并导致相关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7.
理县黄土地层与环境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县黄土堆积厚度为7.30 m,可分为S0、S1古土壤层和L1黄土层。光释光结果显示,理县黄土沉积始于末次间冰期,约130 kaBP。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含量等经典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环境变迁。环境记录显示,末次冰期间冰阶(即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该区呈现出极端冷湿的气候环境。理县地区气候演化更接近于印度季风强度记录的变化,而与格陵兰冰心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相似性稍差。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地球首子午线在不同时期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对地球首子午线的严格定义,澄清了地球首子午线即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这一模糊认识。同时,结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需要,分析了目前IAU推荐的月球首子午线定义和Bryce Walden等人提出的月球首子午线定义的优缺点。最后,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中坐标系的选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The foreland basin in West Sichuan is a tectonic unit that has undergone multi-periods tectonic movements of Indosinian-Yanshanian-Himalayan. Since late Triassic, it has been in a passive subsidence environment controlled by basin margin mountain systems and by the compression with abundant sediment sources. With the complex geologic setting, the main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gas reservoir are listed as following:(1)Source rocks are coal-bearing mud and shale series with high to over maturity, and long and progressive hydrocarbon generation-displacement period. The key accumulation period is middle-late Yanshanian epoch.(2)There are three gas-bearing systems vertically, each of which has different reservoir mechanism, main-controlled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law, so the exploration thoughts and techniques are also different.(3)Undergoing multi-period generation-migration-accumulation, oil and gas have encountered multi-period modification or destruction, and gas accumulation overpass multiple tectonic periods. So the trap type is complicated and dominated by combination traps. Because the main accumulation period of natural gas is early and the reservoir encountered the modification of strong Himalayan movement,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fullness degree of gas reservoirs and complicated gas-water relation. (4) Reservoir is tight to very tight, but reservoirs of relatively high quality developed under the super tight setting. (5) The key techniqu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are the prediction of relatively favorable reservoirs, fractures and gas bearing; and the key techniques for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are how to improve the penetration rate, reservoir protection and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10.
湘西沃溪钨锑金矿床成矿的独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沃溪钨锑金矿床位于NE向雪峰弧形构造带向北西凸出的转折部位东段,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中,产在沃溪近EW向低角度拆离断层下盘沿层发育的层间剪切断裂系统,以层间石英脉型矿体为主,矿化作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和规律性.矿体沿倾向延深大于走向延长数倍至10余倍,并普遍存在侧伏延伸的规律.杂多酸络合物作为W,Sb,Au成矿组合的共同载体,使它们共同进入热液地球化学迁移,并生成钨锑金共生组合的金矿床,成为重要的成矿地球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