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4篇
  免费   1005篇
  国内免费   825篇
测绘学   1115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635篇
地质学   3739篇
海洋学   638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305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327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Here, we describe a methodology for quantifying the spawning habitat of īnanga (Galaxias maculatus), a protected native fish species. Our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with a survey of the Heathcote/ōpāwaho following the Canterbury earthquakes that produced unexpected findings. Spawning habitat was detected over a 2.5?km reach and the area occupied by spawning sites (75m2) was much larger than in previous records (ca.?21m2). Sites dominated by the invasive Phalaris arundinaceae were found to support high egg numbers. Spawning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recorded on this species and it is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as a threat to spawning habitat. Considerabl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was also detected in the location of spawning sites and pattern of egg production. Together, these aspects illustrate the need for a comprehensive survey methodology to reliably quantify spawning habitat. The Heathcote/ōpāwaho example shows the utility of our census approach for achieving this, and supporting habitat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2.
李国华 《测绘通报》2020,(8):117-121
地形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刻发生变化,以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EDE)数据制作坡度图,进而计算田坎系数,更精准地进行耕地面积计算及统计。以2 m格网点云数据生成的DEM数据为基础,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相关技术要求,根据耕地坡度分级要求进行分级,生成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对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进行矢量化,生成坡度分级矢量化数据。对矢量化数据进行图斑综合、界线平滑、拓扑重建、数据裁切等处理,制作完成调查区域坡度图及相关属性数据制作。并对生产的坡度图成果进行分析,找出不同尺度格网生产的坡度图的技术差异,并对高精度坡度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针对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工作中分类标准不同、调查口径不同、调查方法不同,造成的各部门调查软件平台重复开发建设和调查数据结果地理信息特征表达不清晰等问题,本文结合自然资源全要素野外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统一对象,构建了自然资源语义化特征模型,提出了表征不同自然资源类型的自适应野外调查方法,实现了灵活性高、性能优异的自然资源调查技术平台,形成了统一的自然资源全要素野外调查框架,可以有效提升多门类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业调查、动态调查的能力与水平,为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已有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近代数值逼近理论,给出了从时空域角度描述地壳垂直运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函数解析形式。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5.
The Munich Near-IR Cluster Survey (MUNICS) is a wide-area, medium-deep, photometric survey selected in the K' band. The project's main scientific aims a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galaxy clusters up to redshifts of unity and the selection of a large sample of field early-type galaxies up to z < 1.5 for evolutionary studies. We created a Large Scale Structure catalog, using a new structure finding technique specialized for photometric datasets, that w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 friends-of-friends algorithm. We tested the plausibility of the resulting galaxy group and cluster catalog with the help of Color-Magnitude Diagrams (CMD), as well as a likelihood- and Voronoi-approach.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6.
This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in water and sedi-ment off the Fujian shore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the baseline research on oceanic contamination in Fujian showed that:during the research preiod,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varied from 5.77μg/L to 37.28μg/L,averaged 14.48 μg/L;was lower in the wet seasson than in the dry season;and was highest in the Minjiang Estuary and Jiulong Estuary in both seasons ,The petorleum hydrocarbon concentrations in shore sediment varied from 14.48 mg/kg to 784.36 mg/kg,averaged 133.3 mg/kg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ediment types (granularity).  相似文献   
7.
利用三峡地区多年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各断层活动性甚微或基本不活动,区域地壳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志留系底部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环境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对宜昌王家湾和张家界三家馆两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剖面的有机碳丰度、有机碳同位素、以及磷和硫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有机质生产、聚集、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对于下志留统烃源岩而言,对有机质生产的主要贡献来自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有机质聚集在陆缘洼地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分隔性盆地中,其有利保存的缺氧条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区域性的缺氧有关.我们认为,扬子克拉通的志留系底部烃源岩与北非的"hot shale"一样,有很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总体呈现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次深海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汇聚作用控制.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和高埋藏率、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粘土矿物在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初探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源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综合分析技术,按成藏“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对生、储、盖、圈(闭)静态要素及其内生、排、运、聚、散(失)动态过程的综合研究,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的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进行探讨,提出了以次级凹陷为中心、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带紧邻并围绕次级凹陷最低部位呈环带状分布的大型凹陷内成藏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永乐次级凹陷中心及其三级聚油环带及徐家围子次级凹陷以西为"网式"运聚特征;在凹陷级成藏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面积密井网开发区综合解剖,提出三级构造带中单个的局部构造圈闭(群)、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群)控油和成藏规律,为认识本区基本控油单元、油水分布规律、油气勘探及扩大新探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