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型转化是河流演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综合反映,具有科学研究和服务生产的双重价值。以嫩江干流上游(以下简称嫩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和地貌、气候等资料描绘了1985—2020年嫩江上游的河流形态特征,分析了河流类型、河型转化控制因素及河型转化模式。研究表明:(1)嫩江上游整体为稳定的河流且稳定性先增后减,顺河流方向发育三种河型——低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Ⅰ)、高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Ⅱ)、低坡度较稳定的网状河(河段Ⅲ);(2)构造活动微弱是河流稳定的前提,气温和降水变化量是稳定性变化的控制因素,且气温变化量的贡献率更大;(3)河段Ⅰ转化为河段Ⅱ的控制因素为断层和冻土,土壤起协同作用,河段Ⅱ转化为河段Ⅲ的控制因素为地形和河流边界岩性,土壤、植被起协同作用;(4)嫩江上游的河型转化是一种流域尺度内构造运动限制的中纬度半湿润-湿润区山地曲流河向平原网状河转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常见于东北亚。  相似文献   
2.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的沉积动力学分析,依据10口井岩心和1256口井测井资料,把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提出了葡萄花油层南部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中部缺失而非底部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通过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内储层沉积特征、单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认为葡萄花油层主要储层水下河道砂体比原认识更连续,且延伸较远, 分流平原、内前缘相带南移达36km,这对深入认识该区油藏类型、聚油规律、特别是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整个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气藏勘探与开发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初探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源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综合分析技术,按成藏“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对生、储、盖、圈(闭)静态要素及其内生、排、运、聚、散(失)动态过程的综合研究,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的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进行探讨,提出了以次级凹陷为中心、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带紧邻并围绕次级凹陷最低部位呈环带状分布的大型凹陷内成藏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永乐次级凹陷中心及其三级聚油环带及徐家围子次级凹陷以西为"网式"运聚特征;在凹陷级成藏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面积密井网开发区综合解剖,提出三级构造带中单个的局部构造圈闭(群)、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群)控油和成藏规律,为认识本区基本控油单元、油水分布规律、油气勘探及扩大新探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下部火山口、斜向拉张和伸展量差异四种因素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数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理论计算超压驱动油气下排深度和实际油底包络面统计扶杨油层含油厚度约为200m;重矿物分析扶杨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地区交汇后向东流出;沉积微相揭示扶杨油层发育向上逐渐退积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顶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下部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其中扶Ⅰ7—扶Ⅱ1小层为水退最大期,是油气富集主要层位。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沿两侧上升盘河道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即断层密集带两侧地垒或断阶块为油气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为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太东斜坡区为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向三肇凹陷倾没的单倾斜坡.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研究葡萄花油层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斜坡区油平面受4条近南北向"断层带"分割,具有东西分带特征,且受源外油源供给不足和油东西向运移影响,自东向西单一"断阶带"含油性逐级变差;油垂向分布受沉积演化和优势输导通道控制表现为"双峰"特征,主要分布在葡萄花油层中部;油藏类型主要为东南倾斜坡背景下的近南北向断层与北西向河道砂体匹配形成的断层—岩性油藏.在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单一圈闭内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提出源外斜坡区油聚集机制受构造部位、优质储层、断层封闭性和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控制,即单一"断阶带"高点控制油气聚集部位;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控席状砂构成油气优质储层;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油气垂向富集高度和平面"互补"特征;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决定油气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层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其减薄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造成油气垂向分布认识混乱。利用1 024口井测井曲线和10口井岩心对葡萄花油层层序格架和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为三角洲末端边沉积边受构造抬升控制的顺源逐层减薄过程产物,其顶底砂泥突变面并不是其真实的顶底界面,而是自北向南砂岩相变为泥岩的砂泥对接面;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密集且连续的顺直型分流河道及末端河控席状砂;葡萄花油层垂向上发育先快速水退后缓慢水进的沉积演化序列,控制葡萄花油层中部(低水位期)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优势输导通道和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具有良好的浅层气开发潜力。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利用1164口测井曲线和6口井岩芯资料,把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提出了研究区北部为后期构造抬升而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短期基准面旋回内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为松辽盆地北部物源控制的湖盆逐渐萎缩背景下形成的河控缓坡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体系,微相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为主。依据区域性湖侵成因的9套暗色泥岩盖层把黑帝庙油层垂向上划分为9套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动态资料综合分析表明浅层气主要分布于长期旋回下降早期的中期旋回下降晚期或上升早期储层砂体中;单砂体展布规律与气源断层和构造的合理匹配是浅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断层—岩性圈闭,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气水解释模板在全区预测地质储量,其研究对指导整个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河型转化机制研究对于分析河流沉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松花江干流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 Earth和Arc GIS软件对河流形态参数进行精细测量,进而对不同河段河型发育特征及转化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松花江干流中下游存在曲流河、辫状河和直流河3种类型,依据地貌特征、平面形态和弯曲度自上而下划分为3段,其中上段为低坡度背景下河流逐渐加宽且植被密度逐渐降低的曲辫共存型河流,中A段为低坡度背景下河流较宽且植被密度高的简单辫状河,中B段为高坡度背景下河流宽度集中且植被密度低的直流河,下段为高坡度背景下河流宽度频繁变化的复杂辫状河;2)曲流河向辫状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植被密度降低引起的堤岸抗侵蚀能力减弱,辫状河向直流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河流被两侧山谷夹持且伴随坡度陡增造成河流下蚀能力增强,直流河向辫状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支流注入导致流量和输沙量增大;3)建立了松花江干流中下游3种河型转化模式,上段为渐变曲—辫转化,中段为突变辫—直转化,下段为突变直—辫转化。  相似文献   
9.
运用源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综合分析技术,按成藏"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对生、储、盖、圈(闭)静态要素及其内生、排、运、聚、散(失)动态过程的综合研究,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的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进行探讨,提出了以次级凹陷为中心、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带紧邻并围绕次级凹陷最低部位呈环带状分布的大型凹陷内成藏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永乐次级凹陷中心及其三级聚油环带及徐家围子次级凹陷以西为"网式"运聚特征;在凹陷级成藏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面积密井网开发区综合解剖,提出三级构造带中单个的局部构造圈闭(群)、单个的(局部构造一)岩性圈闭(群)控油和成藏规律,为认识本区基本控油单元、油水分布规律、油气勘探及扩大新探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葡北油田东部空白区断层分割强、 油水分布复杂,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研究区开展了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研究。首先依据岩心、 录井和测井曲线等资料建立了葡萄花油层等时地层格架,在葡萄花油层取心井段单井岩心沉积微相精细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葡萄花油层水下分流河道主体、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边部、 主体席状砂、 薄层席状砂、 水下分流间泥6种测井相模式;其次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开发区块沉积微相,总结了砂体的演化规律和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并且用井震结合法绘制了全区沉积微相图;最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断-砂”匹配方式对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断层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是控制成藏的主要因素,砂体与断层在构造高部位以高角度相交控制的井试油结论最好。该研究结果为葡北油田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