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取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并对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及规范。分别从PharmGKB、DisGeNET、OMIM、GeneCards数据库中得到颈椎病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获取补阳还五汤与颈椎病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补阳还五汤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活性成分97个,包括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木犀草素等;交集靶点64个,关键靶点有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1B(IL-1B)等;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结合紧密,为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提供相应条件。结论:该研究在总体上预测了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信号通路,作用途径广泛,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及思路。  相似文献   
2.
急性颈椎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目的是分析急性颈椎损伤(ACT)的CT征象,评价CT在ACT诊断中的价值及限度。方法:78例颈椎外伤患者行平片、薄层CT检查及三维重建,并做对照分析。结果经影像学诊断60例ACT,CT诊断59例,1例CT阴性而由平片确诊 1例。平片与CT的骨折检出率分别为 53. 3%和 98.3%。结论:CT比X线平片可发现更多的骨折,并能明确骨折块与椎管的关系。这对临床处理严重颈椎损伤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病变的CT平扫诊断与临床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0例颈椎间盘病变的CT表现按节段,类型,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外伤是导致椎间盘病变的主要因素;颈椎间盘膨出和脱出均较少见,以突出为主;单节段发生较少,多节段发生常见,以C5/6,C4/T,C6/7多见;突出程度多在2-5mm之间。结论:CT检查能显示颈椎间盘病变的节段,类型以及与脊髓和神经根的关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57例经CT诊断的颈椎间盘突出,4例经手术证实。CT特征表现为:①颈椎间盘后缘局限性软组织块影疝入椎管出;②椎管与硬脊膜间脂肪间隙消失;③硬膜囊受压后移或压迫神经根管。  相似文献   
5.
周围型腰椎管狭窄及椎间静脉压迫症的临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腰椎管狭窄及椎间静脉压迫症的CT表现,为骨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中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腰椎管狭窄及椎间静脉压迫症的患者52例,全部行CT平扫,部分有CT增强扫描.分析其各种类型的CT表现和不同术式的选择及术中所见.结果大多数病例术中所见与CT表现相一致.CT诊断引起侧隐窝狭窄、椎间孔狭窄及椎间静脉压迫症的原因有:椎间盘的病理性膨突、侧方椎间盘突出、上关节突增生肥大、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腰椎滑脱等.结论选择合理的CT扫描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正确的CT诊断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中的处理,能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骨骼生物学特性和以脊椎骨为数量性状的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作者统计了大黄鱼成鱼脊椎骨骨节数量性状,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其成体及5~40日龄仔稚幼鱼脊椎骨骨节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对骨节数量和生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统计成体48尾中,骨节数主要是26,占83.3%,具有27、25个骨节的分别占12.5%和4.17%。骨节组成也不尽一致,26个骨节的组成有两种,一种是由11个腹椎和15个尾椎组成,另一种是由12个腹椎和14个尾椎组成;而27个骨节的由12个腹椎和15个尾椎组成,25个骨节的由11个腹椎和14个尾椎组成。在水温24~25℃、盐度25~26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鱼苗22日龄骨节出现骨化现象,38日龄完全骨化,骨节数量有25个、26个和27个3种,分别占比总数的11.54%、73.08%和15.38%;脊椎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椎骨融合、脉棘和髓棘冗余、分叉以及椎体增生等发育异常现象。骨节的长度(y)与日龄(x1)的关系符合二项式y=0.0095x2–0.0981x+3.7161(R2=0.9607),平均增长率为0.295 mm/d。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较大样本宫颈病例的MRI表现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种类宫颈肿瘤的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从而评价MRI对宫颈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的宫颈肿瘤患者620例,共655个病灶。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探究宫颈恶性以及良性病变的分布情况;分析MRI对浸润性以及非浸润性宫颈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超声造影与MRI在诊断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的准确率。结果:通过MRI检查,可发现宫颈恶性病灶405个,良性病灶250个,其中良性病灶中位直径1.50cm,恶性病灶中位直径2.32cm;良性病变中位年龄40.42岁,恶性病变中位年龄46.57岁;宫颈MRI对于浸润性宫颈癌的敏感和特异性高于非浸润性宫颈癌(P<0.05);MRI在诊断宫旁浸润的准确率为92.3%,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3.4%,临床分期的准确率为95.2%,均高于超声造影准确率(P<0.05)。结论:宫颈MRI对于浸润性宫颈癌的敏感和特异性高于非浸润性宫颈癌(P<0.05);MRI在诊断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造影(P<0.05)。研究表明MRI在宫颈癌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MRI技术的熟练与改进有助于提高宫颈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Ⅳ.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厦门 3头中华白海豚成体标本S_6、S_7、S_10的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进行了系统研究。颈椎7块,第一、二颈椎基本愈合;胸椎12块,通过横突与12对肋骨相联;腰椎10块,横突、脊突均发达;尾椎22块。肋骨12对,前5对双头,后7对单头;前7对肋骨为双节,后5对为单节。两头幼仔标本 S_9与 S_11的胸骨分别为两部分和三部分组成,由软骨联结,成体骨化愈合为一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CT与CR检查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影像认识。材料与方法:100例患者均行CT与CR检查,个别病例行CTM检查,结果 因颈椎间隙通常比胸腰椎间隙窄,CT扫描受扫描层数的限制,致使颈椎间盘显示不够完全,但CT摄影是比较简便的方法,而且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结论:对CT与CR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进行分析,能够加深对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影像认识,并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CT图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在轴位、二维图像上观察神经鞘瘤肿块的CT表现。结果:18例肿块位于颈动脉间隙内,1例位于颈后区,1例位于腮腺区。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等低密度肿块18例,均匀等密度肿块2例;增强后18例早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强化,2例强化均匀;18例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推移征。结论:MSCT增强扫描对颈部神经鞘瘤能准确定位,清晰显示肿块与邻近血管等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延迟后渐进性强化及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征象有很高的定性诊断价值,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