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19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模拟已成为研究矿田深部三维构造重要可行手段,对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铜官山矿田地质背景及所获勘查数据特征,我们采用知识驱动下多级约束和多源数据融合建模方法模拟矿田范围内–2000 m以上主要地质界面。以逆冲推覆导致断展–断弯褶皱理论模式解释大地测深的电阻率数据,推断地质界面位置,在Micromine-GOCAD耦合平台上在多级约束下融合多源的界面位置数据,以离散光滑插值算法和Delaunay三角网剖分法重构主要地质界面,在计算机虚拟空间再现矿田三维构造格架。结果显示:铜官山岩体和天鹅抱蛋岩体三维形态变化复杂,总体上向西倾,向深部岩体规模快速变小。位于铜官山岩体东接触带的铜官山铜矿田深部无找矿潜力,原因是接触带产状变陡,并且是岩体直接与上泥盆统砂岩接触;矿田深部主要构造为走向NE并沿倾向弯曲的逆冲推覆断层;铜官山背斜东翼含矿的中–上石炭统层位向深部倒转后又在–1200 m至–1500 m深度返转成向东南缓倾的正常层位,其底部与逆冲推覆断层重合,是深部找矿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2.
张兆瑾 《地质学报》1950,(Z1):19-22
一九四九年详查铜陵铜官山鸡冠山区域时,在狮子山铜矿之氧化带内见有橄榄绿色之矿物生於石英脉之晶硐及裂缝内,该脉系穿插於三叠纪石灰岩及闪长岩侵入体之富含柘榴在接触带中,近处有白钨矿及黄铜矿,经室内吹管分析及显微化学试验,知其兼含铜钨,又作简单物理性检定,发浅蓝色萤光,後经陈四箴先生之定量分析,证明其为钨铜钙矿,在中国系初次发现,其成分与智利等处所产相彷,此系次生矿物,大致原生铜矿物受地表氧化时,含铜溶液与白钨矿相遇即可生成。  相似文献   
3.
赵守恒 《安徽地质》2003,13(4):265-269
铜官山铜矿床是我国著名的产铜区,首次在罗村矿段圈定出具有工业意义的金矿体,是本区找矿工作的一个突破。作者通过现场工作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整理分析得出金矿体主要赋存在夕卡岩、大理岩及闪长岩交汇处的次级小断裂或裂隙中,主要受岩浆岩,地层的岩性,接触带构造及次级小断裂或裂隙等多种因素控制,而金大量析出则发生在热液后期的碳酸盐阶段。  相似文献   
4.
安徽铜官山矽卡岩型铜铁矿床富含多种稀有贵金属金银铂钯和铀,本文应用偏光显微镜与电子探针技术对该地区贵金属和铀矿物的含量、矿物种类、赋存状态及其嵌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电子探针Th-U-Pb定年技术推测铀矿物的形成时期。研究表明:金主要以银金矿独立矿物存在,成色均值约为638,与铜的硫化物密切依存,金矿物形成于成矿中晚期的中低温环境;银的独立矿物有银金矿、碲银矿、辉银矿,还与铜铋铅等以类质同象形式结合形成不同种类的矿物组合,且含量在74.15%~0.12%不等;铂钯矿物以含铂碲钯矿为主;铀以晶质铀矿独立矿物存在且与磁铁矿密切依存,晶质铀矿的形成年龄约为124±14 Ma,晚于岩体形成年龄(约139 Ma),早于黄铜矿和含金银铂钯等矿物,而与磁铁矿同在燕山中晚期形成。结合镜下观察,认为铜官山矽卡岩型铜铁矿床主要矿物生成顺序依次是:石榴子石-磁铁矿、晶质铀矿,含金银铂钯矿物,黄铜矿。本研究为贵金属选矿提供了线索,同时利用晶质铀矿的年龄数据界定了伴生贵金属的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5.
徐亮  谢巧勤  周跃飞  陈平  孙少华  陈天虎 《岩石学报》2019,35(12):3721-3733
铜官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内五大矿田之一,矿田内顺层产出的层状硫化物矿体是铜金矿床的主矿体,矿体内含有较多的胶状黄铁矿,其成因的争议制约了对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的解析。本文主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纳米矿物学手段,并结合光学显微镜、粉晶X射线衍射(XRD)、微区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对矿田内铜官山矿床及天马山矿床内层状硫化物矿体中胶状黄铁矿矿石的矿物组成、微形貌、微结构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胶状黄铁矿矿石多呈胶状、鲕状结构,具有同心环状构造,同心环被赤铁矿、菱铁矿与黄铜矿脉穿切。同心环主要由白铁矿+有机质与胶状黄铁矿交替组成。胶状黄铁矿的黄铁矿颗粒粒径从纳米至亚微米均有分布,以自形-半自形立方体为主,少数呈他形,脉体边部胶状黄铁矿颗粒较大,自形程度较高,重结晶显著。矿石中含有少量白云石、伊利石微晶体,与胶状黄铁矿紧密共存,显示典型沉积特征。共存石英磨圆度较高,存在次生加大现象,表面存在胶状黄铁矿印模,显示为碎屑成因。这些综合信息表明胶状黄铁矿非岩浆热液成因,而是与石炭系地层同沉积成岩成因,并可能有微生物作用参与。高孔隙率、高化学活性及较高有机质含量的胶状黄铁矿可能为燕山期岩浆热液演化的含铜成矿流体提供了沉淀剂,对矿田内铜金硫化物矿体的层控性发挥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铜官山岩体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岩浆结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皖南官山岩体开展详细地显微镜观察鉴定,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技术对岩浆岩典型矿物斜长石、角闪石和榍石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显微镜鉴定表明,铜官山岩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嵌晶结构以及针状磷灰石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铜官山岩体在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岩浆混合作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的成分环带是震荡环带,而大尺度的震荡环带可能代表了大规模的岩浆混合作用;角闪石成分TiO2-Al2O3图解、CaO/NaO2-Al2O3/TiO2图解和Mg-(Fe2++Fe3+)- LiNaKCa角闪石成因矿物族三角图解指示铜官山岩体中角闪石很可能为壳-幔混合成因。LA-ICP-MS技术对主要造岩矿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角闪石很可能为幔源或壳幔混合源,斜长石可能为不同分异程度岩浆的混合形成。本研究比较明确地反映了铜官山岩体的形成过程中岩浆来源和结晶动力学过程,即壳幔源区的混合交代作用,与前人通过元素-同位素手段获得的信息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蒋其胜  刘东周 《安徽地质》2006,16(3):194-196
从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和勘探控制程度及矿山生产探矿资料分析入手,对黄山金矿主要金矿体进行深部资源潜力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铜官山铜矿床是我国著名的铜产地,首次在罗村矿段圈定出具有工业意义的金矿体,是铜官山矿区找矿工作的一个突破.通过野外勘查分析得出金矿体主要赋存在矽卡岩、大理岩及闪长岩交汇处的次级小断裂或裂隙中,受岩浆岩、地层的岩性、接触带构造及次级小断裂或裂隙等多种因素控制,而金大量析出则发生在热液后期的碳酸盐阶段。  相似文献   
9.
铜官山矿田铜金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袁小明 《地球学报》2002,23(6):541-546
铜官山矿田是长江中下游铜铁金成矿带铜陵矿集区中4个主要矿田之一,矿田由铜官山铜矿床、天马山硫金矿床、金口岭铜金矿床组成。矿田内地表出露志留系至三叠系地层,岩体有铜官山石英闪长岩、天抱蛋山石英闪长岩和金口岭花岗闪长岩等。根据矿体产状、矿化特征、蚀变类型等,矿体分为夕卡岩型矿体、层状矿体及细脉浸染型矿体。不同产状矿体是由不同容矿构造所决定的,夕卡岩型矿体是由接触带构造控制的,层状矿体是由C2 3/D3w层间滑脱面构造控制的,当两种构造交叉时形成“人“形或“Y“形矿体。层状矿体的形成经历了2个成矿阶段,即燕山期  相似文献   
10.
石秀华  顾琳  闫永涛 《安徽地质》2007,17(2):105-108
铜官山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成矿带中段的铜陵成矿区内,主要矿床类型为热液叠加改造型和风化淋滤型,成矿经历了沉积、成岩、褶皱、热认叠加改造及风化淋滤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区内矿床 (点)空间分布的对称性规律,并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和若干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