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91篇
  免费   5373篇
  国内免费   5756篇
测绘学   2588篇
大气科学   2823篇
地球物理   3532篇
地质学   20265篇
海洋学   3313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3153篇
自然地理   5343篇
  2024年   223篇
  2023年   900篇
  2022年   1049篇
  2021年   1198篇
  2020年   956篇
  2019年   1322篇
  2018年   986篇
  2017年   864篇
  2016年   955篇
  2015年   1124篇
  2014年   2014篇
  2013年   1499篇
  2012年   1791篇
  2011年   1849篇
  2010年   1759篇
  2009年   1836篇
  2008年   1924篇
  2007年   1558篇
  2006年   1698篇
  2005年   1515篇
  2004年   1352篇
  2003年   1423篇
  2002年   1359篇
  2001年   1298篇
  2000年   967篇
  1999年   918篇
  1998年   962篇
  1997年   865篇
  1996年   870篇
  1995年   842篇
  1994年   722篇
  1993年   551篇
  1992年   537篇
  1991年   434篇
  1990年   421篇
  1989年   276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6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
地形地貌是岩性解译的重要信息,地形因子作为描述DEM数字曲面几何特征的定量指标参数,可用来定量化表达不同岩性所在地区地形地貌特征。本文以桂林-阳朔地区为研究区,研究地形因子数学、地质意义,建立岩性与地形因子组合间的定量关联,进而实现岩石类型划分。本文基于ASTERGDEM提取坡度、起伏度等12个地形因子,在分析各个地形因子地质意义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岩性地形因子特性及其关联性,建立研究区岩性之间的定量差异;此外,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岩性分类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确定适宜岩性分类方法以实现定量化岩性分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岩性、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形因子(组合)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基于因子分析得到的宏观地形复杂度指数(MTI)以及微观曲率指数(MCI)对岩石类型的分类精度达77.36%。研究表明,地形复杂度等地形因子可用于岩性分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可获取反映地形地貌宏观、微观特征的定量指标,且岩性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德清县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标,聚力“整体智治”,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和智控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努力实现从单部门应对单一灾种向多部门联动应对灾害链转变,从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并重转变,从隐患点管理向风险防控转变,有效破解地质灾害治理难题,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已连续14年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为“平安德清”建设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5.
滨海旅游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对滨海城市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该文在进一步界定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动力学预测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建立特定情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优化的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利用NSGA-II算法求解旅游旺季、淡季和平季3种情景下的旅游环境系统对核心主体的承载力,以秦皇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提升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使用非差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PPP)估计和分析接收机DCB短时时变特征的方法。首先利用非差非组合PPP得到包含接收机DCB的重构电离层参数估值;然后通过IGS电离层GIMs格网模型内插剥离各历元站星斜向电离层距离延迟;最后通过最小二乘约束得到各历元接收机DCB解。由于格网本身精度(2~8 TECU)和插值精度限制,解算出来的接收机DCB并不能真实反映其短期时变特征。为此,提出利用站间单差或者历元间差分的方法还原其真实的变化态势。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正确估计接收机DCB,并能真实还原其短期时变特征,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以榆林市以北为主要研究区,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结合Arc GIS统计分析功能对2003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耕地变化特征与地形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 2003—2016年榆林市以北地区有超过58.65%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其中草地转林地为主要变化类型,耕地转林地以及草地转耕地变化面积次之,新增耕地多为圆形农田; 2)圆形农田在距离湖泊、河流、道路2 km以内,在海拔1 212—1 263 m区间分布较广,在距离湖泊大于4 km和距离河流7—12 km、24—30 km处,农田面积出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300 BC-1900 AD无定河流域城镇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佟彪  党安荣  许剑 《地理学报》2019,74(8):1508-1524
通过分析和整理从战国中晚期(约300 BC)至清末(约1900 AD)无定河流域历代县级及以上城址的位置、兴废年代数据,结合行政区划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政权更迭等资料,分析流域城镇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表明:① 受气候周期性波动影响,无定河流域城镇的兴起与衰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城镇几何中心的移动轨迹具有明显的“西北—东南”向潮汐性运动特征;② 城址存续年限普遍较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流域内曾存在过4个阶段性中心城镇,中心城镇移动的方向和过程与城镇几何中心的潮汐性移动过程趋势一致;③ 流域城镇空间格局可分为3种类型,即秦汉与隋唐时期的沿河流谷地分布,宋、明两代的沿边境线与长城分布,以及元、清两代集中于流域下游分布。流域城镇未来的发展布局应重视气候变化对城镇分布的长期影响,关注区域环境的脆弱性,合理安排城镇体系发展规模与布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