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岩体冷却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岩体冷却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采自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心地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13件标本中的20件矿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常规^40Ar/^39Ar年代学研究。数据显示,样品的(^40Ar/^39Ar)i值均接近尼尔值(295.5±5),且绝大部分样品的坪年龄与其反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测样品的^40Ar/^39Ar年龄大都集中在1.3Ma和2.5Ma左右,表明南迦巴瓦地区在上新世中期和更新世早期均经历了快速冷却抬升事件。本次测试的样品采自不同的高程及不同的构造单元,且样品原岩的成因及岩性各异,但沿着大峡谷由北向南不同地段的样品的不同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相近,而同一样品中不同矿物的^40Ar/^39Ar年龄大小又并非完全按照矿物对氩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高低来分布,表明该地区在上新世以来的岩体冷却速率很大,以致该地区的矿物对氩同位素体系的封闭过程与处于缓慢冷却环境中的封闭过程明显不同。以本文报道的数据估算,南迦巴瓦地区的岩体在最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120~240℃/Ma,岩体抬升速率达3.4—6.9mm/a。  相似文献   
3.
西藏东部的南迦巴瓦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地体、中缅地块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一部分。根据区内构造特点、变质岩共生组合、时空分布、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反应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本区变质作用特征。南迦巴瓦群发育了一套较完整的递增变质带,经历了先升压后升温的演化过程;雅鲁藏布江变质岩带经历了一次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帕隆群变质作用为一个先升温后升压,温压同时达到高峰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西北部的南迦巴瓦复合体,是构造应力最强、隆升和剥蚀最快、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最强的地区。为厘定该地区早期的变质岩浆作用,本文对南迦巴瓦复合体北部的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花岗片麻岩原岩为富钾的偏铝质花岗岩,具有岩浆弧花岗岩的成分特征。花岗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岩浆锆石的环带结构,记录了487.9±1.6Ma的一期构造岩浆事件;混合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和边部的不协和线交点年龄分别为1559±13Ma、1154±12Ma。对比印度大陆东部的西隆高原、东高止造山带,发现三者都经历了拉布拉多期、格林威尔期以及泛非期的造山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与这两个地区密切相关,可能是他们向北的延伸,这三者可能组成统一的印度大陆东部造山带,一起经历了哥伦比亚超大陆、Rodinia和冈瓦纳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综合研究了东构造结的地壳厚度、波速比分布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地壳厚度为64.03 km,大部分台站介于60.48~66.55 km范围;平均波速比为1.728,主要集中范围为1.696~1.742.东构造结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剧烈,构造结西端和北端厚而中间薄,东构造结核部Moho面呈现上隆的构造形态,东西向上隆幅度约为6~7 km,南北向的上隆超过9~10 km.东构造结核部地壳上隆减薄可能由高密度、高波速的岩石圈撕裂残片拆沉到上地幔软流圈后重力失衡所致.平均波速比超过1.8的高值异常展布于东构造结的两侧,推测为环东构造结的壳内部分熔融体.东构造结地壳上隆减薄和壳内部分熔融的存在很可能均与幔源热物质的上涌有关,而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则可能由印度板片的撕裂引起.  相似文献   
6.
7.
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及其地质效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迦巴瓦构造结由其核 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和周边的冈底斯构造单元、雅鲁藏布构造单元组成。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为构造楔入体,两侧发育有右旋和左旋走滑断层系,构成南迦巴瓦楔入同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作用,使雅鲁藏布缝合线横推错位,形成滇藏涡旋构造,并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的形成一印度板块连续的向北汇聚推挤作用发生反时针旋转有关,并可分为点碰撞(45Ma前)、碰撞楔入(45 ̄7Ma)和旋  相似文献   
8.
陈兴强 《地球科学》2022,(6):2120-2129
正确认识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是评估地下工程岩爆和软岩大变形的基础.但由于缺乏单点大量实测数据的支撑,目前断层破碎带对地应力特征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依托川藏交通廊道通麦隧道勘察设计,开展了嘉黎断裂带及两侧完整岩体的大量地应力实测,并分析了其量值的离散性、极大值等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通麦隧道在埋深1 107.4 m处完整岩体实测最大水平应力SH为41.57 MPa(兆帕),属于极高地应力.而断层破碎带内实测应力量值离散且相同深度范围的平均值低于完整岩体,因此完整岩体内的实测数据才能用于区域地应力场评估.受断裂构造影响的岩体应力局部集中有一定限度,与正常应力值相比,可能不会达到量级的差异.预测隧道最大埋深处SH的中间值约为55 MPa.  相似文献   
9.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解体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研究区南迦巴瓦岩群的大比例尺填图工作,根据南迦巴瓦岩群的原岩建造、变质程度的不同、变形样式的差异,将其解体为在区域上具有可填性3套岩石组合——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三者之间均以构造面接触。  相似文献   
10.
对出露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那木拉峰的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垂向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取样分析,在3393~4537m取样高程内的10个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中值年龄在0.64~1.58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0~15.2μm之间,标准偏差在1.0~3.5μm之间。其中,径迹长度数据为这一地区的首次报道,可以为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的"香蕉图"模式分析,在这批年龄结果中进一步区分出了代表混合年龄的样品组分和代表事件年龄的样品组分。事件年龄揭示这一地区在更新世有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记录,时间分别为1.10±0.24Ma和0.65±0.08Ma。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剖面线上的空间分布显示山体内部的高海拔地区年龄较新,向边缘低海拔地区逐渐变老的趋势。这种分布特征与早期多雄拉-那木拉褶皱构造变形无关,是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正处于快速抬升-剥露过程中的一种指示。据地温梯度30~40℃/km推算的1Ma以来的平均视剥露速率约为2.43~3.24mm/a。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一地区快速地抬升-剥露过程可能自3Ma已发生。东喜马拉雅构造结1.10Ma和0.65Ma的抬升-剥露事件可以与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周缘地区的"昆黄运动"、气候转型和沙漠化等同期响应事件在年代学上建立联系。青藏高原的周缘隆起在更新世时期表现出的活动响应具有准同时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