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78篇
地质学   445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GPS系统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形式,二进制偏移载波(BOC)调制是这种新的信号形式产生的技术关键。首先介绍了BOC调制的定义及其频谱特性,然后阐述了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硬件平台的BOC调制实现方法,并给出了仿真波形。结果表明,该实现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单介绍了光干涉与综合孔径技术发展的历史、国际上用于天文观测的一些著名光干涉仪的技术特点和进展、以及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与光干涉 ,综合孔径技术有关的工作 ,最后简要介绍了在光学综合孔径技术领域所发展的光纤与集成光学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用自装的BET容量法装置测定了几种粒状钛型吸附剂的比表面及其孔径分布。测定是在常温减压下进行的。结果表明:钛型吸附剂在加铀海水中的吸铀量与样品的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表面性质的研究对吸附剂的筛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毕玉英 《海洋地质》1996,(2):98-108
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的分析对时左校正非常敏感。用时间穿估计AV涌减少时差校正的误差,在每个时窗内,在每个时窗内,使用块NMO能避免NMO拉伸,剩余NMO校正通过迭代互相关技术实现,时关 正后,时窗内的数据用偏移距坐标为变量表示的多项式乘常数脉冲来模拟。从而避免了数据从偏移琶角度呈慢度域的转换。用最小平方法求解地震脉冲和多项式系数。这种可分离最小平方问题的多项式系数和脉冲能力分别估计。简化的非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象散彩虹全息中应用象散参考光束并发展了孔径共轭技术。在白光点光源重孤下.得到了广场准单色正象。本文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三维物体的低噪声彩虹全息片的制作方法。这方法利用了由Grover等人提出的无狭缝记录方案及Chen等人提出的孔径共轭技术。在白光重现时,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教育版数字摄影测量软件VirtuoZoNT3.6仅能处理扫描孔径大于0.1mm的影像,针对这一瓶颈问题,本文从数字影像的内定向公式入手,分析得到了影像扫描孔径与框标理论坐标之间的关系。通过修改参数文件可使教育版VirtuoZoNT具备处理扫描孔径小于0.1mm影像的能力,同时通过转换数据格式可使其处理其他不同类型的影像数据。  相似文献   
9.
高精度煤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煤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今后应努力研究和须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如频率的问题,小面元高密度采集问题,加强叠前研究工作问题,及单点地震技术应用问题,从而实现高精度勘探的目的,满足煤矿生产、建设、安全等日益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Heavy mining of Jurassic and Carboniferous horizontal coal seams in the Datong coalfield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lo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such geohazards as soil avalanches, landslides, mudflows, surface subsidence, surface cracks, surface solid waste accumulation and surface deformation. More seriously, coal mining causes groundwater to leak. Overpumping of groundwater has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land subsidence of the urban area in Datong City. Based on the previous geo-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the work area, the authors used radar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such as In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and D-InSAR (differenti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supplemented by the optical remote sensing method, for geo-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to ascertain the geo-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of the Datong Jurassic and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field and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geohazards, thus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ge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eohazard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and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8 cog-nominal ERS-1/2 SAR data frames during 1992 to 2003 were used, but the following processing was made: (1) the multitemporal SAR magnitude images we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vegetation, microgeomorphology and drainage system; (2) the multi-temporal InSAR coherent images were used to make a classification of surface features and evaluate the coherence change due to coal mining; and (3) the multi-temporal cog-nominal SAR images were used to complete D-InSAR processing to remove the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ial deformation areas (sites). In the end, a ten-year time series of differential interferogram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multi-temporal cog-nominal SAR images. In the tests, 84 deformed areas (sites) were obtained, belonging to those in 1993-1996, 1996-1997, 1997-1998, 1998-2001, 1998-2002 and 2001-2003 respectively. Of the 84 areas, 44 are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