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江中坝遗址5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未燃尽的段木的发现,表明人们为制盐或烧制陶器而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储水量减少,从而加重洪灾程度、加剧河床演变.频繁的洪水泛滥使研究区河床发生较大变化,使遗址从河岸孤立出去,成为河中心的一个孤岛.  相似文献   
2.
中坝制盐遗址的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重庆三峡地区的中坝遗址就开始了规模性的盐业生产.为了解盐业生产的环境背景及其影响,在中坝遗址厚达12.5m的文化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取样和分析.AMS 14C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分别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4420~3700aB.P.)、商至西周(3550~2700aB.P.)和东周(27...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地层中的Rb含量偏低,而Sr含量偏高,Rb/Sr比值变化较大。Rb/Sr比值已成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根据Rb/Sr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发现,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总体上逐渐趋于恶劣;气候冷暖湿热变化剧烈;寒冷期长于温暖期,并没有明显地向湿热方向发展趋势。与长江下游等东部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峡地区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隋唐暖期不明显,而中世纪暖期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4.
Based on dynastic period division and AMS ^14 C dating performed on the sedimentary layers at Zhongba and Yuxi sites,and also the analysis of Na,Ca and Mg of 201 sedimentary samples from Zhongba site and that of Ca and Na in 47 sedimentary samples from Yuxi by using a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35 time periods when the contents of Ca and Na were reversely correlated,i.e.whenever the content of Ca was the highest,the content of Na was the lowest,and vice versa. Among them,there were 21 time periods when the content of Ca was the highest,and Na was the lowest,indicating that there were about 21 prosperous periods of ancient salt production at Zhongba site since 3000BC.Other 14 time periods with the peak values of Na while the low values of Ca indicate 14 declined periods of salt production at Zhongba site since 3000BC.The conclusion obtained from the re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 and Na contents in this paper is consistent with that"the salt production at Zhongba site started in the new stone age,developed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reached at the heyday in periods from the Western Zhou to the Han Dynasties,maintained stable to develop in the Tang and the Song dynasties,and gradually declined after the Song Dynasty because the sea salt were conveyed into Sichuan region,however,still had production in the 1970s-1980s",educed from archeological exploration.All the above mention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reverse relationship obviously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Na and Ca in sediments at Zhongba site for ancient salt production,which can be used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rise and decline of ancient salt industry at Zhongba site.  相似文献   
5.
田晓四  朱诚  尹茜  孙智彬 《沉积学报》2007,25(2):261-266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间隙层为古洪水沉积。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对洪水沉积环境研究发现,中坝遗址洪水沉积大多发生在我国的暖期,但周朝和宋代的洪水沉积发生在我国冷期,这与我国气候小循环和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有关。清代以后,沉积物平均粒径明显变大,表明当地植被已经退化;沉积物平均粒径和峰度变化幅度大,说明人类活动使当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气候多变。  相似文献   
6.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Na- Ca 元素含量 揭示的制盐业兴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 测年基础上, 根据对中坝遗址201 个地层样品ICP 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 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 个地层样品的Na、Ca 元素测 定, 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 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 处之多, 即: 当Ca 元素为峰值时, Na 元素为谷值, 反之亦然。其中, Ca 元素为峰值、Na 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有21 次, 揭示出中坝遗址近5 ka 来制盐业有过近21 个兴盛期。另有14 个Na 元素为 峰值、Ca 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 揭示中坝遗址近5 ka 来制盐业也有过近14 个衰落期。考古发掘得出的“中坝制盐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发展、西周至汉代为鼎盛期、唐宋时代维持稳定发展、宋以后由于海盐进入川江地区导致中坝制盐业逐渐衰落、但20 世纪70-80 年代仍有生产”的结论证明本文Na、Ca 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性得出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中坝制盐遗址中Na、Ca 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反向相关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用于揭示盐业遗址的制盐业兴衰过程历史。  相似文献   
7.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a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比,反映出地层中Rb、Sr不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特性。结合考古遗存对比还发现,Hg、P、Ca、Mg和TOC记录了该遗址约4250aB.P.以来人类活动的三个不同演变阶段。进一步研究认为,盐业遗址的衰落可能与洪水事件、盐泉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利用难度加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坝遗址地层的Cr/Cu值对干湿环境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坝遗址5ka以来连续沉积地层按文化序列分为12层,分别测量Rb、Sr和Cr、Cu含量,对比显示,Cr/Cu比值与Rb/Sr比值明显正相关。Cr与Rb的属性相似,Cr化学活性低,易于在粉砂质沉积物中富集;而Cu和Sr在成壤过程中容易迁移,在粘土质沉积层中含量较高。通过对Cr、Cu元素在表生环境下的化学性质、沉积地层的属性、微地貌特征、与泥炭腐殖化度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等指标对比表明,Cr/Cu比值变化对环境干湿变化的指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庆中坝遗址剖面磁化率异常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史威  朱诚  徐伟峰  关勇  孙智彬 《地理学报》2007,62(3):257-267
结合古器物推定及14C 测定年代、人类遗存遗迹和堆积物自然属性特征, 重庆中坝考 古遗址多剖面地层高分辨率采样的质量磁化率(SI) 综合对比研究表明: 磁化率分布表现异常, 在很大程度上已掩盖了气候变化、成土作用等因素对地层磁化率分布的贡献, 反映遗址堆积物曾受到人类长期异常强烈的改造。堆积物来源主要以文化器物碎片、人为带入的自然碎屑物和频繁的洪水沉积物为主。碎陶片集中(尤其红陶) 的文化层表现为高磁化率值, 其中多次异常高值的出现可能与此时高强度用火、大规模燃烧等事件致使土层磁性矿物增加有关; 而" 洪水扰动层" 则表现为低磁化率值。进一步分析曲线还可发现, 中坝地区新石器末至唐代是人类活动的活跃期, 宋以后人类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其中新石器时代末、夏商中期、西周早中期、春秋时期、战国中晚期、六朝时期及唐代为活跃期中的旺盛阶段。新石器晚期、夏商早期、西周早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宋代、明清和现代地层中洪水扰动明显, 推断 为洪水频发时代或此间曾出现过特大洪水。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地层中的Rb含量偏低,而Sr含量偏高,Rb/Sr比值变化较大。Rb/Sr比值已成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根据Rb/Sr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发现,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总体上逐渐趋于恶劣;气候冷暖湿热变化剧烈;寒冷期长于温暖期,并没有明显地向湿热方向发展趋势。与长江下游等东部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峡地区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隋唐暖期不明显,而中世纪暖期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