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2篇
  免费   1161篇
  国内免费   1713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913篇
地质学   5573篇
海洋学   235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51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双三次样条函数和GPS资料反演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   总被引:38,自引:20,他引:18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412个测站速率,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深深插入青藏高原,造成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和抬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带、拉萨和羌塘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的川滇地区,内部构造活动强烈,其内部的构造变形包含地壳碎片的冲断、褶皱和侧向逃逸.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的增厚,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向的快速缩短和青藏高原东西向的缓慢拉张,大约吸收了印欧板块会聚量的85%,西藏中东地区东西向的拉张速率达到了(16±2.0)mm/a,且顺时针方向扭转明显.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29.7°N, 19.3°E, 0.392°/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102°±7.4°)南的运动速率是(11±1.54)mm/a,华南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62.25°N, 126.56°E, 0.141°/Ma);塔里木地块相对较稳定,其西部运动速度高于东部运动速度,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总体上讲,中国大陆运动方向为北偏东呈辐射状,从西部近南北方向的运动转向东部地区东南方向的运动,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有一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横穿喜马拉雅构造带及青藏内部的南北向压缩速率为(19±2.0)mm/a,横穿西天山构造带的南北向压缩平均速率为(13±1.5)mm/a,横穿东天山构造带的南北向压缩平均速率为(6.0±1.4)mm/a.阿尔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速率为(6±1.2)mm/a.  相似文献   
2.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3.
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它是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神功运动形成的碰撞拼贴带。它表现出明显的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特征:神功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平卧褶皱;印支运动沿断裂带有向北西强烈的推覆挤压。断裂带不同时期的活动反映了不同特征的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对两侧的地质历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德尔尼铜矿的成因存在着不同认识。从矿石组成和结构、构造来看,应属典型的块状硫化物矿石,矿床亦应属于含铜黄铁矿型矿床。但从其地质产状来看又与一般的黄铁矿型矿床大不相同,与一般的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矿床也有较多差异。这就是本矿床类型独特之处。近年来通过工作又取得一些新资料,特别是超基性岩和矿石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本文在综合新老资料基础上,提出新看法,认为该矿床形成于上地幔,再就位于地壳浅部。其成因类型暂定为:“深部熔离—构造侵位矿床”。鉴于本矿床与一般块状硫化物矿床相比有其独特性,建议命名为“德尔尼型”。  相似文献   
6.
从地形地貌特征、重磁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以及地震活动、震源机制等多方面论述北东东向构造是南海北缘的主要活动构造。对于长期以来认为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活动构造的观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Boli basin, between Yishu fracture belt and Dunmi fracture belt, is the biggest Mesozoic coal basin in the 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w it is a fault - fold remnant basin. The basin' s shape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whole distribution of the cover folds, an arc protruding southwards.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fault blocks or structural unit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ation of the basin in Mesozoic was determined by the basement fault blocks' displacement features rusulted from by the movement of the edge faults and the main basement faults.  相似文献   
8.
北天山东段康古尔塔格带是晚古生代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碰撞的结果。它是一条复杂的、强烈的高应变带.并具有独特的变形机制、应变序列以及构造变形。本文运用构造-地层研究方法对该碰撞带的构造特征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临邑洼陷是一个含油气层系较多,结构复杂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本文重点介绍了临邑洼陷圈闭的类型及其成因,从圈闭角度对临邑洼陷油气藏的形成进行了概述,对临邑洼陷下步的勘探工作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drainage system in the Eastern Alp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We study the morphology of the major rivers draining the Eastern Alps to test whether the active tectonics of this part of the orogen is reflected in the shape of channel profiles of the river network. In our approach we compare channel profiles measur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with numerically modelled channel profiles using a stream power approach. It is shown that regions of high stream power coincide largely with regions of highest topography and largest uplift rates, while the forelands and the Pannonian Basin are characterised by a significantly lower stream power. From stream power modelling we conclude that there is young uplift at the very east of the Eastern Alps, in the Bohemian Massif and in the Pohorje Range. The impact of the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is explored by comparing properties of rivers that drai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positions relative to the ice sheet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most knick points, wind gaps and other non-equilibrium features of catchments covered by ice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s (Salzach, Enns) can be correlated with glacial processes. In contrast the ice free catchments of the Mur and Drava are characterized by channels in morphological equilibrium at the first approximation and are showing only weak evidence of the strong tectonic activity within these catchments. Finally, the channel profiles of the Adige and the divide between the upper Rhine and Danube catchments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other catchments. We relate this to the fact that the Adige and the Rhine respond to different base levels from the remainder of the Eastern Alps: The Adige may preserve a record from the Messininan base level change and the Rhine is subject to the base level lowering in the Rhine Grab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