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北斗行驶记录仪的组成和功能,对定时1 s和定时60 s报送或存储进行了对比和优劣分析,根据道路匹配特性,给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北斗行驶记录仪数据存储算法,将马尔科夫链上的节点(拐点)作为记录仪存储或传输的位置点,通过采集车辆状态信息和定位模块输出信息对“拐点”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推导,并通过多次实际跑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定时1 s报送或存储相比,节省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或者通信费用,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确诊的IFIS 84个髋关节(病例组)及正常志愿者髋关节116个(对照组)的MRI图像,通过轴位T1WI序列测量两组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坐骨结节间距,并通过质子加权脂肪抑制序列观察股方肌形态及信号。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对照组IFS及QFS((2.36±0.47)cm、(1.58±0.39)cm)明显大于病例组((1.56±0.42)cm、(0.89±0.24)cm),对照组坐骨结节间距((10.51±1.53)cm)小于病例组((11.39±1.01)cm),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髋关节IFS与QF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13,P <0.05;坐骨结节间距与IFS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63,P <0.05。在IFIS患者中,股方肌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及水肿。所测全部数据中,中青年组IFS、QFS宽度((2.09±0.55)cm,(1.32±0.47)cm)均大于老年组((1.90±0.58)cm,(1.19±0.39)c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之间坐骨结节间距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FS和QFS变窄,同时股方肌出现变形、水肿,是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典型MRI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CT,14例MRI。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发现痛风结节,CT显示45个,MRI显示48个,痛风结节位于肌腱和韧带共58个,滑膜或关节腔内15个,骨内11个,其他软组织9个。形态呈条块状31个,结节状31个,线状4个,不规则形27个。骨质破坏CT共发现21处,MRI发现24处,位于骨边缘共30处;MRI显示5处骨质破坏周围骨髓水肿。痛风结节在T1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39个呈混杂信号,6个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在5例均行CT及MRI检查膝关节比较中:CT显示痛风结节21个,MRI显示痛风结节18个;CT和MRI在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均为12处,MRI显示骨髓水肿4处;MRI显示软骨异常共5处。结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更容易发现痛风结节,而MRI更合适于评估软组织情况及炎性改变,综合分析两种影像资料有助于准确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21例门急诊下肢外伤后普通X线平片表现为阴性及可疑骨折,64排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影像资料,并重新采用多层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和最大灰度重建(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DCT3D共显示SchatzkerⅠ型10例;Ⅱd型4例;Ⅲ3例;Ⅳ型2例;Ⅳ型1例和Ⅴ型1例。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以准确评估21例胫骨平台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并发症等。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性,避免了普通平片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漏诊及误诊。可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抑制剂(SCH772984)对骨癌痛Sprague-Dawley(SD)大鼠疼痛行为学及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ERK-P90RSK-Fos信号通路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取鞘内置管后5天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n=8),包括Sham假手术组和BNP模型组(分别为对照组,SCH772984给药组SCH 0.1组,SCH 1组,SCH 10组)。在造模后第9天,Sham组不给药,BNP模型组鞘内分别给5% DMSO 10μl、SCH772984抑制剂 0.1、1.0、10μg(SCH772984抑制剂溶于10μl 5%的DMSO中)。测定造模前1天、造模后3、6、9、12、15、18天以及给药后1、3、6、9、12、18、24h的机械缩足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PWL)以及2min自发缩足次数。取鞘内置管后5天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其中B1、B2、B3组在造模后第9天,鞘内注射SCH772984抑制剂10μg后分别于1、9、24h取材,M组为模型对照组,鞘内注射5% DMSO后9h取材,S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测定脊髓背角p-ERK、p-p90RSK以及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鞘内注射ERK1/2抑制剂(SCH772984)对骨癌痛大鼠有镇痛作用,并且该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鞘内注射ERK1/2抑制剂(SCH772984)10μg可明显减少脊髓背角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ERK-p90RSK-Fos通路可能影响骨癌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IR序列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病人行常规TSE序列扫描,其中20例加用STIR序列扫描结果。13例半月板损伤,9例骨折,11例半月板退变,2例骨膜炎。结论:STIR序列对膝关节损伤的冷断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需求为牵引,问题为导向,分析气象科技成果应用的新需求,找出了传统气象科技成果应用的痛点和机制管理的弊端,并以天气预报科技成果业务转化为例,提出了科技成果应用新型管理体系的设想。新型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及体系框架,对新管理体系的实施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新型管理模式可望有效改进传统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明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使科技成果真正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5例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2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21例、冠状动脉狭窄30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瘤2例、气胸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联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功能在预测急性胸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对294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冠脉CTA检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左心室局部运动功能,并对患者2年内MACE的发生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模型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及左心室运动功能异常与MACE的相关性。结果:冠脉狭窄者MACE发生率(22.9%)是无明显狭窄者(1.6%)的14倍。无局部室壁运动异常(RWMA)与RWMA者其MACE发生率明显不同,在冠脉狭窄〈50%组其MACE发生率分别为0.9%和12.5%,在冠脉狭窄≥50%组其MACE发生率分别为8.1%和39.4%。结论:CTCA有助于提供急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能CT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3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行双能CT和MR检查,观察软组织CT图像、双能CT肌腱伪彩(DETC)图像和MR图像上ACL。以MR图像为参考标准,评估双能CT图像诊断ACL损伤的预测值。结果:MR图像、软组织CT图像、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明确的ACL损伤的例数分别为23、11和20。软组织CT图像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47.8%、100.0%、100.0%、36.8%和60.0%;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ACL损伤的各预测值分别为82.6%、85.7%、95.0%、60.0%和83.3%。与软组织CT图像相比,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有明显增加(敏感度和准确度相应的χ2值分别为6.133和4.022,P值均<0.05)。结论:联合双能CT的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可诊断ACL损伤,并具有较高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