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524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A numerical scheme is developed in order to simulate fluid flow in three dimensional (3‐D) microstructure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steady incompressible flow are solved using the 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 (SIMPLE)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within a non‐staggered grid system that represents the 3‐D microstructure. This system allows solving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using only one computational cell. The numerical scheme is verified through simulating fluid flow in idealized 3‐D microstructures with known closed form solutions for permeability. The numer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olution in terms of convergence and accuracy are also discussed.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resolution of the analysed microstructure and the truncation criterion. Fluid flow in 2‐D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 of real porous media microstructure is also simulated using this numerical model. These real microstructures include field cores of asphalt mixes, laboratory linear kneading compactor (LKC) specimens, and laboratory Superpave gyratory compactor (SGC) specimens. The numerical results for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real microstructur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closed form solution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2000年笔者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利用1450m^3水进行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生产,共出Ⅱ-Ⅲ期幼蟹512.7万只,创造了出苗量为3500只/m^3,总产值为15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对幼体培育的密度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Z1至M期幼体培育密度10-15万/m^3为宜,M期以后密度以0.8-1.5万/m^3为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由电源故障引起的不可逆转故障,并讨论了维修和故障的排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CT及X线检查在外伤性骨质疏松中的应用。方法 1998-2000年200例外伤复查病人行CT及X光检查。结果 2-3个月后出现骨疏松的病人113例,3-4个月后出现骨疏松的66例,未见骨疏松的21例。结论 骨折2-3个月后复查病人,应适量降低CT的窗宽,窗位和X线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X线侧位片与高分辨率CT对鼻骨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通过86例鼻骨骨折的鼻骨X线侧位片与高分辨率CT(HRCT)对比研究,确定HRCT检查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祛 86例鼻外伤或/和He、面外伤的患者均进行了鼻骨X线侧位摄影、HRCT扫描检查,经集体讨论,由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对全部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RCT显示所有的86例鼻骨骨折,但在此86例骨折中X线平片只显示了35例阳性,包括15例鼻骨汇合部骨折,7例双侧鼻骨骨折,3例复合骨折(鼻骨汇合部及双侧鼻骨骨折),l0例鼻区骨折。X线平片显示5l例为阴性。结论 对鼻骨骨折的诊断,HRCT明显优于鼻骨X线侧位片,HRCT扫描检查可提高X线隐性鼻骨骨折的诊断,并可明确鼻骨骨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螺旋CT三维重建评价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骨盆骨折17例,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17例检查均取得清晰立体图像,且可消除某一骨性结构,单独观察骨盆某一组成骨的骨折情况。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的诊断、手术方案的设计及教学等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由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辑部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主办、有中国体视学学会多位理事和会员参加的“2002年CT扫描和三维成像研讨会(CT科技学术年会)”于2002年10月18-20日,在北京大学逸夫苑理科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体视学学会副理事长刘国权教授出席致辞,对于这次CT科技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介绍了2003年在美国圣迭戈和北京将要召开第11届国际体视学会大会的有关情况,希望有关专家准备论文出席,来自全国各地48位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涉及CT理论、计算方法和软件及硬件技术;医学CT扫描成像和疾病诊断;工业CT和三维成像:地球层析和工程CT。美国爱荷华大学王革教授,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宁若拉教授专程到会,分别做了精彩的特邀主题报告:显微CT的锥束重建新方法和近年来在这方面的进展和展望”,“锥光束三维CT技术在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内专家也报告了前沿研究的新成果,在会前,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辑部,根据收到的论文和摘要汇编和印制了专集,在会议最后一天,召开了“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编委会,传达了中国科协对于办好科技期刊的新要求,会议开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质量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层螺旋CT和高压注射器的应用,使全肝动态多期增强扫描成为可能,但具体应用中,要想获得满意的肝脏三期增强效果,技术因素和患者因素也不容忽视。本文从科室影像服务器中提取在线的肝脏三期增强影像资料26例进行主观评价和CT值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影像显示均无不满意评价,其中门脉期和实质期显示满意率均为100%,但动脉期显示满意率为65.4%,由此看出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的技术难点在动脉扫描时机的把握上,能否正确设置造影剂注射后的扫描延迟时间至关重要,文中对能够影响扫描延迟时间的因素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应操作对策。  相似文献   
9.
脊柱创伤的影像诊断技术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脊柱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何对脊柱损伤给出正确的影像学评价,是临床医生与影像医生面临的共同课题,影像学的任务是建立创伤的诊断,分类、判断属稳定与不稳定性骨折,当影像诊断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骨质畸形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螺旋CT,其次是平片上,软组织损伤,如脊髓损伤,韧带断裂最好的评价手段是MRI,骨折分类依赖于损伤的力学机制与骨折部位,正确合理及时选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才可能及时,准确地做出脊柱创伤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郑锋 《热带地理》2002,22(4):304-308,314
经济空间集中化起因于产业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内聚集并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它以区域城市为增长中心,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空间集中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变有关的经济增长阶段:初级阶段——均衡低速增长;中级阶段——集中快速增长;高级阶段——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