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顾宁教授基于气血理论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经验。顾教授认为,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强调活血以治标,益气以固本的治疗原则,气血同调,以益气活血为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同时,根据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临证特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的非门控胸部低剂量CT(LDCT)平扫与心电门控CT血管造影(ECG gated-CTA)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危险度分层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冠脉ECG gated-CTA扫描和常规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在Siemens后处理工作站采用Agatston钙化积分软件记录ECG gated-CTA钙化积分,采用数坤人工智能分析软件记录非门控胸部CT平扫的钙化积分。采用原标准界值,对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与ECG gated-CTA评估的CACS值危险度分层进行Kappa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的诊断效能并获取最佳诊断新界值,采用新界值的非门控胸部LDCT与ECG gated-CTA评估的CACS值危险度分层进行进一步Kappa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钙化积分的Pearson相关性,P<0.001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对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的CACS值按原界值进行危险度分层,与ECG gated-CTA的CACS值危险度分层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04,P<0.001。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测得的CACS值与ECG gated-CTA测得的CACS值比较,低危-中危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0,P<0.001,最佳诊断界值为112.35;中危-高危组AUC为0.988,P<0.001,最佳诊断界值为398.31。对非门控胸部LDCT平扫测得的CACS值按最佳新诊断界值进行危险度分层,与ECG-gated CTA平扫测得的CACS值的按原有界值危险度分层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50,P<0.001。两种方法所测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5,P<0.001,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门控胸部CT平扫与ECG-gated CTA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研究制定了非门控条件下CACS值危险度分层新标准,进一步提高了非门控胸部LDCT评估CACS值的准确性,有助于冠心病风险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衍生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是心血管成像的一项重大进步,血流储备分数能够识别病变特异性缺血,并为血运重建的临床决策提供信息,充当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把关人。本文旨在综述FFRCT的研究进展,并简要探讨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宝石CT对冠脉支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5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宝石CTA数据,测量支架内腔的实际直径,比较支架内腔CT值与邻近血管腔CT值的差异。结果:共60枚支架,均显示清晰、无术后狭窄。当支架实际内腔直径≥2 mm时,支架内腔CT值测量稳定性较好,支架内腔CT值与邻近血管腔C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支架内腔直径<2 mm时,支架内腔CT值测量稳定性差、测量不准确,但是仍能部分观察支架内腔情况。结论:宝石CT冠脉CTA成像,对冠脉支架内腔直径≥2 mm者诊断较理想,对支架内腔直径<2 mm者仍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桥血管狭窄程度的价值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Cochranc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搜索双源CT诊断桥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性试验。对纳入资料使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结果:最终入选5篇文献,其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99%、99%、498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99.84%。结论:双源CT对于CABG后桥血管的评价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分析不同冠脉斑块成分的价值以及与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能谱CT对斑块特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提供依据。方法:107名诊断为冠心病或急性发作性胸痛以及心前区不适的患者(男65例,女42例;平均年龄60岁),均行冠状动脉能谱CT扫描。将所有冠脉斑块根据CT值以及混合斑块中的钙化大小分为5组。用能谱分析软件分析冠脉斑块不同成分。斑块的易损性用血清标志物进行评估。血清标志物的浓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共发现有159个冠脉斑块,抽取了90例血样,除1组与5组以及2组与5组之间的FAT浓度以外,五组斑块之间的CT值以及能谱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斑块阳性者3种血清标志物浓度明显高于冠脉斑块阴性者(P<0.05)。2组与3组以及3组与5组之间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血清浓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MMP-9浓度与斑块CT值(r=-0.501,P<0.05)、有效原子序数(r=-0.372,P<0.05)、能谱曲线斜率(r=-0.378,P<0.05)、HAP浓度(r=-0.411,P<0.05)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FAT浓度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r=0.3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2组与5组之间的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以及HAP浓度临界值分别为3.41,8.91,96.07。结论:宝石能谱CT在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鉴别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能谱CT的四种能谱参数与血清MMP-9浓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冠状动脉CT成像(CCTA)中,以100 kV扫描为参照,评估70 kV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量化的一致性。方法:选取70名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且适合行CCTA检查的患者,使用256排宽探测器CT,分别用70 kV和100kV管电压进行单心动周期CCTA检查。比较两组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ED)及图像信噪比(SNR)。对冠状动脉的9个节段进行狭窄程度分析。将狭窄程度分为正常(0%)、轻度(1%~49%)、中度(50%~69%)和重度(70%~100%)四个等级。记录狭窄程度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使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冠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70 kV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低于100 kV扫描的,分别为(0.26±0.08)mSv和(1.07±0.05)mSv (P<0.01),信噪比显著低于100 kV扫描,分别为16.53±5.87和18.19±6.07(P<0.05)。在63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608个(96.5%)分级一致。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组扫描方法评估狭窄程度差异性的95%可信区间约在15%~30%之间。结论:70kV冠状动脉CTA成像可以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分级与常规100kV扫描基本一致。但是对冠状动脉的精确量化测量与常规扫描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2例AMI患者和60例非AMI心血管疾病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以冠脉造影结果为准,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诊断AMI的效能。结果:病例组血清MMP-10、F-ABP水平高于对照组[(8.32±0.26)μg/L vs (5.95±0.39)μg/L、(8.59±2.34)μg/L vs (4.21±1.25)μg/L,P<0.05]。双源CT正确诊断AMI 56例,ROC分析双源CT、血清MMP-10、F-ABP、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43、0.772,双源CT诊断AMI的灵敏度为,特异度分别为90.32%、88.33%。MMP-10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03%、83.33%,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7%和80.00%。联合诊断新发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39%、100.0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均有一定诊断新发AMI效能,联合诊断更接近真实结果,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数字图像造影(CCTA)是一种有效的无创评估冠脉血管狭窄等病变情况的成像技术,对CCTA的自动筛查评估依赖于冠脉管腔的高精度分割。为探索能够分割出高质量的冠脉官腔的算法,本文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分割实验以及基于中心线先验信息结合CCTA灰度特征的冠脉管腔分割实验,其中基于深度学习回归方法的Polar1DMLP模型能够结合中心线先验信息得到较好的分割效果。基于公开数据集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Evaluation Framework中的78组冠脉截段数据进行训练与验证,在16段数据的验证集上得到MSD (mean surface distance)为0.169 mm,DICE为0.796。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以中心线为导向信息的Polar1DMLP模型能够较好地整合血管CCTA灰度特征,回归出较为准确的冠脉血管内壁管腔轮廓半径,得到较为平滑的冠脉管腔表面模型,本方法有着较大的潜力以及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和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不同BMI患者腹部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腹部CTA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按照BMI进一步分组:A1组与B1组:BMI<24kg/m2为正常或偏瘦;A2组与B2组:24kg/m2 ≤ BMI<28kg/m2为超重或偏胖患者;A3组与B3组:BMI ≥ 28kg/m2为肥胖患者。A组(常规剂量组)的扫描方案为120kV,对比剂浓度370mgI/mL,采用FBP法重建;B组(低剂量组)的扫描方案为100kV,对比剂浓度270mgI/mL,采用SAFIRE法(strength 3)重建。对比剂用量为:100mL,注射速率为:4.0mL/s,追加生理盐水20mL。采取团注追踪法,兴趣区(ROI)定在降主动脉,阈值设为100HU,达到阈值后延迟2s开始扫描。图像质量采取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各组患者腹主动脉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等的CT值与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辐照剂量方面,双低组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患者CNR与BMI呈负相关,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双低剂量联合迭代技术进行腹部CTA检查,图像质量与常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且降低了辐照剂量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