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评估移植血管与原位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分数有无关联、有何关联。方法:对29例行CCTA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分析,评估移植血管和原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测量其FFRCT值。对移植血管及相应原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FFRCT值做相关性检验。按照移植血管狭窄程度是否> 50%分为A、B两组,对相应移植血管及原位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FFRCT值分别作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移植血管与相应原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而与原位冠状动脉FFRCT值呈正相关。A、B两组相比,其相应原位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及FFRCT值,两组间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移植血管与原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FFRCT值及其演变存在关联,当移植血管狭窄时,原位冠状动脉分流了移植血管的部分血流,进而起到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斑块进展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心绞痛患者共236例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斑块进展分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心绞痛患者斑块进展独立危险因素,描绘ROC曲线分析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在斑块进展风险预测中的价值。结果:两组性别、合并高血脂比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比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斑块总体积、重塑指数(RI)及基于CT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RI及CT-FFR水平与心绞痛患者斑块进展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I和CT-FFR水平是心绞痛患者斑块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RI+CT-FFR联合用于斑块进展预测AUC优于单纯狭窄程度、狭窄程度+RI。结论:RI和CT-FFR水平是导致心绞痛患者斑块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两者的预测模型可更为准确识别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能谱CT获得的脾脏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创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的肝硬化并发EV的患者57例作为研究组,根据内镜显示的EV程度将其分为轻度(EV1)、中度(EV2)及重度(EV3)三组;选取同期肝脏CT正常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以能谱CT GSI模式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测量门静脉期脾脏实质碘浓度(IC-S)、脾脏体积(V-S)、脾静脉直径(D-SV),计算得脾脏碘容量(IV-S):IV-S=IC-S×V-S。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四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采用Welch检验及Tamhane’s T2法,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应用ROC曲线评价其对重度EV的诊断效能,所有指标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V-S,D-SV,IV-S在四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研究组各参数的值均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内EV程度越重,各参数值越大。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对照组与EV1组间的D-SV、EV2与EV3组间的V-S以及EV1与EV2组间V-S,D-SV,IV-S外,其余各组间的各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S在各组间的总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V-S,D-SV,IV-S预测EV3的临界值分别为736.220cm3、12.695mm和1812.285mg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0.757和0.850,诊断重度EV的敏感度分别为0.720、0.480和0.800,特异度为0.750、0.937和0.781。结论:应用能谱CT得到的反映脾脏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参数V-S,D-SV,IV-S,可反映EV程度,无创预测重度EV,其中以IV-S为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能谱CT对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儿肝移植术前肝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0例肝移植术前行CT检查的胆道闭锁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儿。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8例,B级20例,C级12例。增强CT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选取动脉期及门脉期的碘(水)基图像,分别在肝S2、S4、S7和S8四个肝段内设立一类圆形ROI(面积约60~80 mm2),并避开大血管测量碘基值,动脉期、门脉期的ROI保持一致;分别取其平均值作为动脉期、门脉期肝实质的碘含量(IA,IP),并计算出肝动脉碘分数(AIF),AIF=IA,IP。对不同Child-Pugh分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的IA,IP及AIF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的IA,IP及AIF分别为肝功能A级:(4.34±2.0)100μg/cm3,(12.68±2.8)100μg/cm3及0.34±0.12;肝功能B级:(5.65±2.8)100μg/cm3,(14.49±3.8)100μg/cm3及0.38±0.13;肝功能C级:(7.09±2.6)100μg/cm3,(13.89±3.5)100μg/cm3及0.51±0.1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的IA及AIF的总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hild-Pugh组间的IP总体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级与C级的IA有显著性差异(P=0.004);A级与C级、B级与C级的AI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1,PB&C=0.015),其中以Child-Pugh C级组患者的AIF最大,Child-Pugh B级组次之,而Child-Pugh A级组最低。结论:能谱CT扫描获得的AIF,可以作为一个定量评价胆道闭锁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儿血流动力学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39 mL低对比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00例(男性52例,女4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低对比剂组、对照组,每组50例。低对比剂组采用三时相共39 mL对比剂的注射方案,对照组采用两时相共50 mL对比剂的注射方案。测量并比较主要血管CT值及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由两位诊断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冠状动脉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BMI、曝光时平均心率、主动脉根部噪声、SNR、上腔静脉、CNRRCA1和CNRL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右心室、RCA1、LM、心室壁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94.91%(1155/1217)的节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要求。低对比剂组、对照组图像质量可诊断率分别为95.4%(555/582)、94.5%(600/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采用三时相注射方案时,使用小剂量的39 mL对比剂成像检查具有可行性,能以较低的对比剂量获得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7.
计算视复电阻率的新的近似公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崧 《地球物理学报》1988,31(6):687-694
本文推导并评价了一个新的计算视复电阻率的近似公式,其视振幅表达式为|ρs(ω)|≈ρs(ω)|ρs(ω)=ρs(ω)|,视相位表达式为φs(ω)≈sum from i=1 to n(Bi(ω)φi(ω)),这里Bi(ω)是按各介质复电阻率振幅计算的稀释系数。此近似公式比迄今为止已发表过的同类近似公式都精确,可在频率域激电法数值模拟计算视复电阻率时应用。  相似文献   

8.
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四川省地震台网2013年4月以来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中的4类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ML与传统ML、MS(BB)与MS7之间的差别最小,相关性最高;所有事件的新mb均大于或等于传统mb;大部分事件的新ML大于传统ML;mB(BB)大于mB的事件多于mB(BB)小于mB的事件;MS(BB)小于MS7的事件数量与MS(BB)大于MS7的事件接近;新ML较传统ML更符合区域地质实际状况,新mb较传统mb更便于测量,MS(BB)较MS7、mB(BB)较mB更适应当前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其测定结果更稳定。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充分考虑了我国震级测定的历史连续性,很好地继承和衔接了传统震级标度,在可操作性和资料适用性方面有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地磁活动指数Dst受太阳风参数影响,包括行星际磁场(IMF)南向分量Bst、太阳风速度V?和太阳风-磁层发电机电动势U调制的机制,应用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输入-输出[I(t)-O(t)]电网络模型,对磁层亚暴与磁层暴过程中,Bz(t)-Dst、V-a(t)-Dst和U(t)-Dst的激励-响应特性进行模拟。研究表明,Bz是形成亚暴与磁层暴的前提条件,Vst是形成亚暴与磁层暴的充分条件,二者统一于电动势Ust研究结果与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选取昆明基准地震台观测山洞内放置的宽频带地震计BBVS-60及井下放置的GL-S60B深井宽频带地震计记录资料,采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对地面及井下地震记录计算MLmbmB(BB)MSMS(BB)等5种震级,得到2种地震计的震级偏差。结果显示,ML平均偏差0.18,mbmB(BB)平均偏差0,MS平均偏差-0.02,MS(BB)平均偏差-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置换前320排容积CT心脏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患者术前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析其伴发冠心病的原因及其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初步评价320排容积CT扫描冠状动脉血管增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结果:385支冠状动脉中显示,364支未...  相似文献   

12.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评价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ulti-detect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材料方法收集2002年-2003年间54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进行MDCT(美国GE公司四排探测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美国惠普公司5500超声)检查,其中30例患者在CT和超声检查前后2周范围内进行了选择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selected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并以此为金标准,对MDCTA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54例患者中,42例患者显示56支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发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24例.30例SCA显示25例患者38支冠状动脉病变(左冠32支,右冠6支).MDCT冠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法与SCA法检查结果一致性为:92.86%,X2检验:X2=0.5;0.5>P>0.2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DCT冠脉造影扫描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性冠心病的初步筛选手段,结合超声心动图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多排螺旋CT设备的不断进步,使用多排螺旋CT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使CCTA检查的准确度大大提高,这项检查已经成为一种筛查诊断CAD的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同时CCTA检查在预测CAD的疾病进程和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CCTA检查的作用已被学术界广泛肯定,但它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较大,这将增大辐射诱导性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CCTA检查的辐射风险,多种在满足影像诊断的前提下降低CCTA检查有效辐射剂量的方法已经出现。本文将回顾多排螺旋CT的技术进展和目前减少CCTA检查辐射剂量的主要方法,对CCTA检查在CAD中的诊断、预后价值评估和CCTA检查的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2例AMI患者和60例非AMI心血管疾病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以冠脉造影结果为准,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诊断AMI的效能。结果:病例组血清MMP-10、F-ABP水平高于对照组[(8.32±0.26)μg/L vs (5.95±0.39)μg/L、(8.59±2.34)μg/L vs (4.21±1.25)μg/L,P<0.05]。双源CT正确诊断AMI 56例,ROC分析双源CT、血清MMP-10、F-ABP、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43、0.772,双源CT诊断AMI的灵敏度为,特异度分别为90.32%、88.33%。MMP-10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03%、83.33%,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7%和80.00%。联合诊断新发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39%、100.0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均有一定诊断新发AMI效能,联合诊断更接近真实结果,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常规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及对比剂用量方案,探讨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下,低k V、低对比剂用量、手动触发扫描方案在低体重、低心率患者行冠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4例,体重<65kg,45次/min≤心率≤65次/min,对比剂流速和用量分别为5.0 mL/s和20 mL (350 mg I/m L),行Flash扫描,管电压采用70 kV;B组:24例,体重<65 kg,48次/min≤心率≤65次/min,对比剂流速和剂量分别为5.0 mL/s和50 mL (350 mg I/m L),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管电压采用100k V。对原始数据进行SAFIRE迭代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率、体重、BMI、CTDIVOL、DLP和ED,测量并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冠脉三大支近段管腔内的CT值、噪声、信噪比及主动脉根部的对比噪声比。两组冠脉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体重、BMI及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冠脉三大支近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主动脉根部对比噪声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TDIVOL、DLP和ED方面两组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冠脉图像质量等级无显著性差异,冠脉可评价节段率均>96%。结论:双源CT在低体重、低心率患者应用70 kV超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用量的方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较常规方案的放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探讨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行双源CTCA及CAG检查,将CTCA与CAG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并评估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结果:CTC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好(kappa值=0.839)。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单位时,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2%、95.2%、89.1%、97.6%和96.2%;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时,相应的值分别为98.1%、96.3%、92.7%、99.0%和96.8%。结论:低管电压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临床价值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临床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相对时间分辨率与图像运动伪影的关系,建立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心率选择标准。方法:收集496例心功能基本正常患者的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单扇区方法重建心动周期多时相的横轴位薄层图像。选择右冠状动脉垂直段单个心动周期图像运动伪影最小的时相,记录相应心率和评价图像运动伪影情况。运动伪影评分分为5级。应用有效可靠性(ER)描述相对时间分辨率。对ER与图像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图像质量要求下的ER域值,并比较是否满足ER要求病例间最佳重建时相的差异。结果:496例患者心率范围在43bpm至103bpm(平均65.99bpm士12.389bpm)。以评分3以上为合格图像质量标准,则ER大于81是检查成功的下限。如以评分4作为合格图像质量标准,则ER大于84为检查成功的下限。不能满足ER要求组中收缩末期为重建时相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相对时间分辨率是冠状动脉CTA的一项关键要求,ER低于标准则不宜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病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计数表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确诊冠心病或疑似病例78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共580支血管,CTA发现44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446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4.96%。CTA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四种具体的分布部位与DSA的检查分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的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88.20%,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90.31%。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联合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后血管复流水平及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挽救程度。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30例STEMI患者(实验组)和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健康人(对照组)。实验组行冠脉CTA检查和磁共振T1 mapping序列,CTA评估血管复流水平,T1 mapping定量测量心肌危险区体积与可挽救心肌指数。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肌不同节段水平T1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脉CTA显示实验组LAD,LCX,RCA责任血管全部复流(100%);T1 mapping测得STEMI患者心肌危险区30.2±8.8(% LV),心肌核心梗死4.7±1.7(% LV),其可挽救指数为67±16%。实验组危险心肌节段T1值(1 395±108 ms)>远端心肌节段T1值(1062±93 ms)>正常对照组心肌节段T1值(967±78 ms)(P<0.05)。但实验组三支责任血管所支配心肌节段平均T1值无显著性差异(P=0.79)。结论:冠脉CTA技术与磁共振T1 mapping序列可全面、定量评估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挽救程度,为临床提供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