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岛地区太阳紫外线辐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青岛地区2004年全年紫外线观测数据的分析,在预设局地纬度、海拔高度、大气中臭氧量及其分布、空气质量状况、地表反照率等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总结了青岛地区紫外辐射随与太阳天顶角相关的不同季节和时段、天气状况(云况)的统计性变化规律,以服务于该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紫外线的防护,尤其是为调光生态膜的研制及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太阳辐射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西北地区15个日射甲种站观测的近30年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观测资料,经方差分析表明:太阳散射辐射量有2/5的地区在增加,2/5的地区在减少,还有1/5的地区太阳散射、直接辐射量在时间变化上差异都不明显;太阳直接辐射量有4/5的地区在显著减减少;太阳总辐射量几乎各地都在减少,这种减少趋势大致从1978年开始,并且用太阳辐射倾向率的形式概括出3种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太阳辐射量区域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查良松 《地理研究》1996,15(2):21-27
对我国近35年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观测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量普遍减少,变化趋势分别为-246MJ/m2·10a和-16.8MJ/m2·10a,减少量最大中心在长江流域。太阳散射辐射量在东北、华北以及南方地区增加,在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减少。此外,用太阳辐射量倾向率的形式归纳出我国四种典型的区域性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气象站资料的中国地区太阳日辐射量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计算水平面太阳日辐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影响辐射的相关要素建立模型,另一种是依据实测资料进行空间插值.但后一种方法若要保证精度则需有足够多的样本.针对上述问题,利用我国不同区域67个站点的数据,在VP-RAD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中国地区的逐日太阳辐射算法CNR,该算法仅需要输入站点基本信息、最高最低温度和降水量.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张杰  张强  黄建平 《高原气象》2010,29(4):855-863
在稀疏植被区陆面过程遥感参数化基础上,利用MODIS/500m分辨率的资料反演黄土高原2007年5~10月陆面过程的特征参数。分析得出:(1)受多种气候系统的影响,黄土高原降水、植被分布以及土壤湿度等存在南北、东西差异,导致反照率呈现出从东南到西北部逐渐增加的趋势;5~10月,频率峰值所对应的反照率值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特征,到7月反照率值达到最低。(2)由于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差异,出现了3种反照率和能量分布型,即宽频低峰型、高频窄峰型和多峰型分布。(3)由于2007年8~10月黄土高原降水量比较充沛,大部分区域的土壤湿度都在60%以上,使得净辐射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频率分布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7.
地理要素等值线图有很多,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震线图、等盐度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人口密度线图、等地租线图等。  相似文献   
8.
张洋  徐继尚  李广雪  刘勇 《地学前缘》2022,29(4):168-178
作为全球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区域,西太平洋暖池区通过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季风等过程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沉积记录证明,在地质历史时期西太平洋暖池也存在类似于现代ENSO过程的“类ENSO式”变化。而目前类ENSO式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旋回之间的响应关系和驱动机制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联仍存在争议。本文利用位于暖池核心区的B10岩心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Mg/Ca(质量分数比)和黏土矿物参数重建了暖池区氧同位素8期以来的古气候记录,并结合已有的热带海表温度记录、中国石笋氧同位素和南大洋地区海表温度记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冰期旋回中类ENSO状态的演化规律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并探讨了暖池区类ENSO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冰期时,西太平洋暖池区温跃层变浅,赤道东、西太平洋温差减小,同时,东亚夏季风减弱,暖池区降水量相对减少,与现代El Niño时期气候态类似;间冰期时,西太平洋暖池区温跃层加深,赤道东、西太平洋温差增大,东亚冬夏季风增强,暖池区降水量相对增加,与现代La Niña时期气候态类似。频谱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温度的变化具有偏心率周期(96 ka)。冰消期时,低纬度太阳辐射量的增加,增大了纬向上的SST梯度,并使得次表层海水储存了更多的热量,积累的热量会通过调节次表层环流向暖池区的热传输,最终调控赤道太平洋地区Walker环流强度和ENSO活动的长期变化。而冰期时,南大洋地区降温所引起的东南信风和大洋环流异常可能对类ENSO式起到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来湛江市年极端气温统计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1,他引:0  
近50年来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湛江市年极端气温的变化幅度较小,最高气温不是很高,最低气温不是很低;除10月外,其它各月均可以出现极端气温;3月既可以出现年最高气温,又可以出现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出现在3~9月长达7个月的时段内,平均出现在6月28日。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1月~次年3月长达5个月的时段内,平均出现在1月16日。湛江市各地年最高气温平均出现日期差别较大,徐闻最早为5月20日,吴川最晚为7月25日,相差66d;年最低气温平均出现日期差别较小,廉江最早为1月14日,湛江最晚为1月18日,相差4d。经分析认为,与西南低压、副高、冷空气和海洋等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对研究区铝土矿床进行放射性评价及放射性勘查方法可行性研究,通过对区内铝土矿及其他岩石γ射线辐射量率的测量,统计出铝土矿石的γ射线辐射量率变化范围为(15.53~48.01)×10-9C/(kg·h),平均24.37×10-9C/(kg·h),其他岩矿石的γ射线辐射量率多在(4~8)×10-9C/(kg·h)之间,铝土矿石的放射性明显高于其他岩层,但仍远低于人类卫生学评价指标,同时认为本次工作成果对同类型铝土矿床放射性特征的研究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由于铝土矿与其围岩的放射性差异较大,因而为下一步将放射性方法应用到铝土矿勘查中提供了一定物性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