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南英  朱竑 《热带地理》2015,35(4):498-506
现代宗教已经越来越多地与世俗社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联系,然而各种宗教世俗化现象及相关理论却一直未得到国内外宗教地理学者的重视,甚至对其存在极大误解或片面解读。文章梳理了庞杂的西方宗教世俗化概念和理论,指出现代性和宗教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后者被动迎合前者的破坏或压制,事实上两者可能是相互促进、能动地协商的关系;认为应避免混用中文语境下的世俗化概念与西方世俗化概念,以免产生错误解读。世俗化理论对宗教地理学研究有益,能为分析和解释现代宗教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但该理论框架却还未被充分利用来揭示当代世界宗教变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因为,现有研究1)存在地方偏见;2)存在文化偏见;3)主要基于定量分析和大尺度统计数据,缺乏深度的定性分析;4)实证基础薄弱,缺乏具体、系统地对特定地理环境(特别是非西方)下宗教变迁原因和过程的探讨。故此认为未来宗教变迁研究的注意力应该更多放在非西方社会及其宗教,利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度剖析中观和微观尺度上的宗教变迁过程和机制,而这正是地理学者能发挥其优势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宗教地理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在新文化地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促生出许多新的议题和研究方向。本文依循于人文地理学中地方、景观、现代性和尺度这4 个重要概念,梳理了国外近10 年宗教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发现其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日益重视对“非正式神圣”场所的探讨;基于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神圣地依恋研究;随着跨国主义兴起的宗教移民身份和认同研究;宗教文化景观所暗含的政治和象征性意义的解读;宗教的多尺度分析,以及神圣与世俗间的互动分析等等。在总结国外宗教地理研究的新态势的基础上,对宗教的定义、宗教地理学与宗教性地理学的辩证关系、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趋势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以期为中国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广义宗教地理的本土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取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胶东渔村祭祀面塑习俗的形式、内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其现代性变迁呈现出习俗分工的明确化,参与群体角色的多元化,受众范围的扩大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去神秘化等特点;面塑祭祀习俗形式的改变始终未偏离"祭祀"这一核心,但在祭祀仪式被保留的同时,内涵已与过去产生重大差异。面塑祭祀习俗发生现代性变迁的原因在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文化认同。面塑祭祀的传统并非胶东地区历史上静止不动的存在,而是胶东地区人们集体记忆加工、传承的建构产物;面塑祭祀传统存续至今并获重构的事实本身说明胶东地域社会对这一重构的需要;面塑祭祀不仅是胶东地区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媒介,同时还是应对未来各种可能的手段。"现代"的胶东面塑祭祀习俗因为有相应的"传统"习俗而呈现出自身现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研究聚焦于“地理想象”这一典型的文化地理现象,借助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概念工具,分析了两种多元空间在同一时空进程中的混杂状态,尝试从流动性的视角重新阐释西藏地方意义的多元互构方式。以西藏为例,研究初步验证了如下两个理论猜想:① 未到西藏之前,人们的惯常思维是以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现实空间来对未经历的西藏空间加以想象,因为这种现实“在场”与想象“不在场”的时刻混杂,从而引发了一些改变人地关系的流动,如“我要去西藏亲眼看看”和“我想去真实地感受那里”等;② 真实到达西藏以后,“身体触摸”下的陌生西藏空间却不同于原本接近于诗意化表达下的那个想象空间,多元空间在同一时空进程下的混杂使得旅游者这一典型的现代人群体产生某种错觉,仿佛又置身于另一个新的现代性进程,于是在一个新的“第三空间”中通过与地方联结开始反思现代性之于个体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研究结论揭示了西藏地方意义的构成背后所隐藏的现代人对于流体化现代性生活的反身性思考,同时从学理上赋予地理想象概念以新的流动性解释。  相似文献   
5.
林耿  陈晓璇  杨帆 《热带地理》2018,38(2):166-175
随着20世纪后半期以来,节庆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复兴,在现代性的语境下,节庆与社区存续、复兴或衰亡的各种关系,成为文化地理关注的主题。文章从传统社区的延续与现代认同的重构、移民社区的再造与多元认同的杂糅、社区活力的再生与地方品牌的营销、社区秩序的重塑与地方权力的协商4个方面,对节庆与社区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认为:节庆与社区重构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社区并没有被现代性力量所终结,而是以一种更加复杂化的形式存续和发展,或者延续传统的社区秩序,或者吸纳外来和创新要素重构出混杂的社区秩序,或者进行地方营销扩大社区影响;社区节庆则被全球化、市场化等现代性力量不断调整和创新。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中国语境下的社区重构研究。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自由主义故事"讲得不太好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一直是这个文明世界的"基本叙事结构"。他们掌握着"意识形态霸权",主导着文明世界的"核心话语",挟持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优势掌控世界性"文明议题"。200多年以来,这个世界似乎已经习惯了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判断是是非非。无论是处于中心地位、掌控  相似文献   
7.
白凯  王博林 《地理学报》2021,76(8):2048-2066
藏漂是利用特殊地方对抗现代性负面影响的典型群体,其漂泊藏地的生命历程为研究自我与地方的互构机制提供了鲜活案例。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和实地观察收集的研究资料,本研究从历时性的微观角度入手,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藏漂自我表达和地方意义之间的关系演变。结果显示:该关系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错配期——以寻求“诗意地方”为核心的自我表达强化;适配期——以追求“放任自我”为目标的地方意义生产;择配期——以多元价值为诉求的自我与地方调适。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藏漂自我表达与地方意义的时空互动,本质上也是在不同阶段对真实意义的持续追求。在整个旅藏过程中,这种真实意义先后表现为自我真实、体验真实和价值真实的补充与替代,且呈现出由自我向朋友、家人和地方扩散的外推趋势。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同时从自我和地方两个基本点出发,明确了在藏漂寻求自我恢复和地方支持过程中人地关系核心意义的阶段呈现和发展规律,希望能为探究旅居者价值追求演变规律、人地关系联动机制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治理的新视域:基于现代性与认同互动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华松  邵小文 《地理科学》2020,40(4):581-589
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倚仗于良好的乡村治理。从本质上认识乡村治理,需要把乡村治理放置于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量。目前中国出现的种种乡村发展问题和治理乱象,某种意义上是传统中国乡村在遭遇迅速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不适”之后的必然反应。从现代性与认同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出发,采取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探讨现代性进入乡村后的诸种遭遇,聚焦现代性对乡村4种类型治理主体的影响过程与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村干部的角色认同从“当家人”向“代理人”转变;作为“资本下乡”的主体,返乡创业企业主难以站在村民的立场推进乡村治理;外出务工人员因为思想分化、凝聚力差,成为乡村治理的阻梗;留守者因为“能人”的标准发生变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最后,着重分析村民基于自身身份认同的角度是如何面对和调试现代性,从农民文化认同、治理主体性形塑和外部支撑条件等方面提出优化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