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天文学   1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本文利用紫金山天文台赣榆站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拍得的高分辨率色球H_α照片,分析了三个典型活动区。文中利用并检验了七十年代获得的磁图推导法则,应用自己的数值模拟知识和Zwaan对AFS系新浮流区概括的特征,参考七十和九十年代总结的有关耀斑和EllermanBomb的出现规律,逐日分析活动区发展,定出其内部的中性线位置,提出简单和复合中性线的区分,由AFS系和亮谱斑同时出现判断新浮流区,从近离带图找等离子体不稳定点,从远离带图找普遍的磁场流场分布,由H_α结构的综合迹象推测磁场变化。总结出有关活动区H_α结构、磁场及等离子体性质关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探讨紫台太阳活动预报的成效和漏报的原因。结果表明:在三天预报中没有一个质子事件是落在预报零级骚扰安全期间内。对半月预报分析表明,在预报危险期的时间间隔内出现质子事件的可能性比平时高出三倍。本文也分析了漏报的原因,为改进今后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们利用紫台1981年5月16日获得的发生在MW.No.22278复合群(N12°、E14°)的一个双带质子大耀斑的高分辨黑子白光和H_α色球资料,讨论了这个大耀斑发生前8小时和大耀斑初相时光球和色球的变化,分析了浮现磁流、冲浪、暗条爆发与耀斑开始的关系,发现中性线旁异极性磁流的生长产生的冲浪造成了中性线处暗条的扰动和爆发,并导致了大耀斑。从而验证并扩充了浮现磁流的耀斑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紫台赣榆站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拍摄的色球和光球照片,研究了1990年11月6日至13日NOAA6361活动区的磁位形演化和耀斑产生区域,发现该活动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11日和12日两天还观测到新老活动区的碰撞耦合及耦合界面处小纤维(fibril)的快速变化,这些现象是由于前导黑子之一的p1黑子的连续几天的运动造成的.所有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P1黑子的周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1968年9月22日日全食的内冕和日冕凝聚区偏振观测方法及资料.在对内冕和东边缘凝聚区仔细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如下结论:内冕:1)在小于1.54R☉范围内,内冕总强度的等强度线呈椭率较小的椭圆形,赤道亮于极区.2)内冕偏振度一般在0.2—0.4之间,偏振方向基本上呈现了径向性的规律,径向偏离角△ф<5°.东边缘凝聚区:1)东边缘凝聚区沿日面边缘延伸约28°范围,最大高度约达0.28R☉.2)凝聚区范围内的偏振方向与径向方向有一个较大的规律性的偏离,偏离角△ф在15°—30°之间.而且在其亮核的两边,凝聚区本身辐射的偏振度出现了特殊的变化规律.本文最后,还利用电子速度为零的散射机制,在两种模型的假设之下,计算了凝聚区的电子密度分布,最大电子密度达7.7×10~9cm~(-3).  相似文献   
6.
对1981年4月27日0720UT日面边缘大爆发事件后,在爆发日珥中出现的特异H_α环结构和相对应的9375MHz射电爆发中反常吸收现象,本文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设想在H_α环顶前方存在一个运动着的高密云,由射电碰撞吸收考虑,只要高密云在视线方向的厚度有10~4km,其电子密度与相应活动区上空日冕的电子密度的比为10.9,就能对射电源的辐射产生观测到的附加吸收。H_α环顶的平坦结构也可由高密云对H_α辐射的吸收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太阳质子事件的性质、能谱特征以及国外质子事件定量预报的方法,并作了一定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刘庆忠  胡福民 《天文学报》1996,37(3):327-336
本文分析了1991年10月的一个大δ型活动区的黑子演化和耀斑产生的位置及可能原因,发现该活动区89%的耀斑产在两个磁中性线旁,两磁中性线处皆有较大的磁横场和剪切。在Hα中一中性线处观测到暗条由于黑子的挤压运动而变得剪切成“Ω”型;另一中性线处观测到纤维束较大的变化,有时明显能观测到磁绳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1981年4月27日日面西边缘耀斑以后的爆发环珥的H_a观测资料和分析.在这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环的缠绕过程.从这些资料可看出环的运动与缠绕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还观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08~(h)29~(m)30~(s)和08~(h)33~(m)UT时在环顶(其高度约为2.6×10~4公里)分别出现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的奇特的“吸收结构”,同时观测到3厘米波段的射电辐射强度相应有例外的下降,而8毫米和10厘米波段的射电辐射强度无此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里奥型色球Hα(6562.8A)望远镜,其滤光器带宽为0.75A,太阳像直径为15.2mm,附加一组透镜使像放大至10cm,获得了1981年4月27日日面西边缘大爆发环状日珥事件的Hα资料(0816—0951UT)(见附图22)。 这次环状爆珥事件很可能是MW22216群(SESC3049)(15N,150L)在0720UT的X5.5级大爆发事件后的耀斑环。观测资料表明: 1.环形结构早于0816UT。环足部有耀斑状亮块。 2.0816-0826.5UT;0830-0837UT;0839-0908UT时环北支(B支)较南支(A支)粗。而0828.5-0830UT;0837.5-0838.5UT时A支较B支粗。 3.在0829.5UT和0833UT时,环顶部分别出现奇特的结构,持续均约1分钟。 4.在0836.5UT时,环顶出现小针状突出物,并逐渐上升,变粗;0839UT环顶小突起结构达最大高度。0847UT环顶出现新的突出结构,它逐渐弯向B支。0853UT时可见B支的扭转结构。 5.A足点随环珥上升而逐渐向南(向外侧)移动,B足点变化较小。0855UT前后,A足点外移加快,环珥变化明显:环足部明显分开,高度明显增加,环顶管经略降后陡增。 6.测量表明,0844UT前环珥几乎以 8.4km/sec匀速上升。环顶管径由0816UT时的0.74×10~4km迅速增至0826UT时的1.27×10~4km,此后至0855UT环顶管径变化不大。在0844—0853UT环珥以-0.012km/sec~2的平均加速度上升。在0853UT环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