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1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东海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370米,最大深度为2719米。其陆架宽广,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东海处亚热带地区,海洋环境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开展多种海洋开发活动。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两大性质不同的水系——东部的黑潮暖流水系和西部的沿岸流水系相互作用,左右着东海的水文特征。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入东海,它和许多大小河流夹带  相似文献   
2.
浙江海岸侵蚀现象普遍存在。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发育,因其组成物质抗冲蚀能力强,岸线后退不明显;砂砾质海岸普遍发生侵蚀,尤其是无计划的人工挖沙,造成沙滩减小或消失;淤泥质海岸大多处于缓慢的淤涨状态,但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某些岸段发生侵蚀,特别是受到台风暴潮的影响,岸线在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后退和滩面下蚀。侵蚀岸段主要见于杭州湾北岸澉浦至金丝娘桥岸段,杭州湾南岸临山至西三岸段及瓯江口北岸盘石至黄华岸段。淤泥质海岸后缘为滨海平原,组成物质为粘土质粉砂,抗冲蚀能力弱,为防止和减轻海岸侵蚀,沿岸建造各类海岸工程(海塘、丁坝、导堤等),提高防潮抗浪能力,在朝滩种植大米草,互花米草,消浪促淤明显。另外,在海岸开发活动中,应加强海岸侵蚀监测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3.
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前,国内对人工鱼礁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工鱼礁的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法。在参考国内外已有鱼礁工程经验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人工鱼礁投放的初步尝试经验,从鱼礁工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对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简要说明了人工鱼礁的安装、维护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东海重磁场特征及构造格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东海重磁调查资料,结合深部背景(莫霍面及地幔流应力场特征)的研究,对东海重磁场特征、构造格架和构造分区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图9,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5.
东海及琉球岛弧地区岩石圈层下地幔流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C.A.Wagner等1977年公布的地球重力场球谐函数系数和S.K.Runcorn建立的球谐函数系数与地幔对流之间的关系式,分低阶场(2—12阶)、高阶场(13—25阶)、完全场(2—30阶)、甚高阶场(26—30阶)四种模式,计算了地幔对流对岩石圈层产生的牵引力。计算结果与有关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比,较为符合。说明地幔流应力可能对构造发育起控制作用。图4,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6.
一、海岸侵蚀是主要的海洋灾害之一。它使沿海良田丢失,道路、建筑物毁坏,且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海岸侵蚀在我国大陆和岛屿岸线普遍存在,因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改变、无计划大量挖砂或不适当的人工建筑,加速了海岸侵蚀的速度。浙江省虽以淤涨型的淤泥质海岸为主,但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及  相似文献   
7.
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引起了许多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并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板块运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将注意力转移到板块聚合边界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上,在1979年2月东京召开的西太平洋研讨会[1]及1980年3月召开的西北太平洋地质、地球物理研讨会[2]上,都将对西太平洋沟、弧、盆系列的调查研究列为最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南部海盆七座海山古地磁研究表明,中中新世开始海山向南平均运动了4个纬度左右,运动速度约为24cm/a。西南海盆形成中先作顺时针旋转后改为逆时针旋转,反映了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板碰撞后华南大陆南缘向东南裂离扩散的同时,受到来自于东部构造运动影响的结果。南海西南部海盆为陆缘裂离后,由陆壳逐渐向洋壳转变形成。  相似文献   
9.
国家海洋局于1984年11月9日至12日在杭州召开了《南海中部海区重、磁、水深调查报告》评审会。全国六个系统21个单位的42名代表应邀到会审查。代表中有高研、高工六人。 “南海中部海区重、磁、水深调查”属国务院批准的重点课题“南海中部综合调查”的组成部分。海上测量于1983年4—5月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南海分局共同完成。资料整理、图件编绘及报告编写于1983年7月至1984年10月间的一年半时间内完成。提交了11幅基础图件和约7万字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0.
Based on the infotmadon and samples of sediments obtained from the geophysical and bathy-metric surveys over an area about 450,000 km2 (scale 1/1,000,000) in the East China Sea by the Natonal Bureau of Oceanography this peper describes the influence on the margin of the East Asia Continent exer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urasian Pacific and Indo Plates since the Indo-China Movement, especially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which were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 doma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Basin, and the geo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subdivis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