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质学   2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2.
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可可西里西段新生代盆地缺乏了解是导致该区新生代地质演化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沉积学和构造变形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时代、充填序列、物源区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湖盆地新生界沉积厚度大于1302m,主要由下部雅西错组冲积扇相碎屑岩和上部五道梁群湖泊相碳酸盐岩组成,其岩石组合和充填序列与可可西里东段具有一致性,同时古流向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盆地物源来南部的羌塘地块,盆地形成演化受南部褶皱冲断带制约,盆地构造变形强烈,沿褶皱冲断带和羊湖盆地地壳分别发生51%和41%的缩短.沉积充填结构和变形特征表明,羊湖盆地与东段可可西里盆地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和性质,预示青藏高原中部在渐新世-中新世在存在一个大的、统一的可可西里盆地.  相似文献   
3.
土耳其-高加索-喜马拉雅一线白垩纪大洋红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收集土耳其、高加索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的白垩纪地层资料,着重对比研究上白垩统大洋红层的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为进一步进行全球大洋红层对比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它们具有环特提斯该时代近于同期地层的一般特征,其时代一般为Turonian Campanian期,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跨度较大,为Albian Campanian期,岩性主体为灰岩,颜色与Fe2O3 的含量密切相关,富含浮游有孔虫及其组合,沉积速率低,沉积环境一般为半深海,沉积深度为500~1 000 m。  相似文献   
4.
西藏羌塘盆地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立成  魏玉帅 《岩石学报》2013,29(3):1039-1047
拉萨与羌塘地块于白垩纪中期的碰撞造山对羌塘原型盆地的热体制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影响.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对羌塘盆地隆鄂尼夏里组和托纳木雪山组砂岩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120~ 80Ma之间,表明在白垩纪中期,羌塘盆地普遍发生了一次构造抬升事件,该期构造事件的年龄与盆地内早白垩世的岩浆热事件、主要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以及雪山组和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125~75Ma)较一致,是拉萨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事件的记录.热历史模拟表明,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对羌塘盆地南部和北部的热演化历史有着差异影响,羌塘盆地南部降温速率相对不大,抬升剥蚀厚度约1500m,而北部古地温迅速降温到近地表温度,抬升剥蚀厚度近4000m.这种差异抬升剥蚀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使得因拉萨地块构造负载而导致羌塘地块的挠曲有关.  相似文献   
5.
西藏措勤盆地色林错凹陷郎山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措勤盆地是青藏高原内第二大海相含油气盆地,郎山组碳酸盐岩是盆地内重要的烃源岩。盆地东部的色林错凹陷保存条件好,前人还很少在该区开展石油地质研究。应用GC和GC—MS技术,对该凹陷内雄梅地区郎山组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区郎山组有机质母质主要为海相藻类,也有少量高等植物的混入;主要形成于缺氧,盐度较高的咸水环境,有机质成熟度较高,经历了1~2级的生物降解作用。因此,结合其它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沉积和构造条件,考虑到风化作用因素,郎山组烃源岩应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这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有机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发育一些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西藏海相沉积盆地相比,这些陆相沉积盆地沉积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及热演化程度中等,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伦坡拉盆地是其中的代表并且是目前西藏唯一的获得工业油流的盆地.本文对伦坡拉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实测剖面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丁青湖组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有机碳含量在2.84%~6.92%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Ro)在0.46%~0.63%之间;牛堡组泥岩和页岩为滨浅湖相沉积,有机碳含量在0.25%~5.99%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 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极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镜质组反射率(Кo)在0.49%~0.66%之间;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显示丁青湖和牛堡组沉积于分层的水体且底部水体盐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白垩纪并非一直处于温室气候状态,存在着冰室气候间断。白垩纪古海洋气候也是如此。通过收集已经发表的古海洋气候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显示,该期全球古海洋气候可以分为早白垩世低温气候、中白垩世温室气候、晚白垩世 冰室气候 3个阶段;早白垩世可进一步识别 K1Ⅰ温暖干燥气候、K1Ⅱ冷湿气候、K1Ⅲ温暖气候回升 3个次级变化旋回;中白垩世整体处于温暖状态,不过,虽然极热气候在全球出现和结束的时间不尽一致,但总体上出现在赛诺曼-土仑期,局部地区如赤道太平洋早可以在阿尔布期,南极地区晚可推迟到晚白垩世坎潘早期;晚白垩世可划分为 K3Ⅰ大幅降温冰室期、K3Ⅱ浅幅气候回升期、K3Ⅲ低温冰室期、K3Ⅳ短暂温室期 4个次级气候变化旋回。还介绍了白垩纪古海洋温度计、冷赤道与低温度梯度、中白垩世黑色页岩、气候变冷及旋回、大气CO 2作用几方面重大问题,并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根据1∶5万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2套混杂岩之间的仲巴微地体原二叠系曲嘎组进行了拆解。研究认为:①原曲嘎组可以解体为3套地层,分别是下古生界的奥陶系—志留系紫曲浦群、上古生界泥盆系纳登尔组和石炭系—二叠系曲嘎群,新建曲嘎群与原曲嘎组没有直接对应或者级别关系;②紫曲浦群以变质碳酸盐岩为主,下部紫曲电站组为紫红色、灰色大理岩与结晶灰岩组合,属中—晚奥陶世,上部紫曲石组以紫红色大理岩为特征,暂归志留纪;③纳登尔组由一套灰色千枚状板岩和钙质片岩组成,上部结晶灰岩增多,时代为泥盆纪,可归属马攸木群;④曲嘎群可划分为3个组:岗珠淌组,以灰色、灰绿色板岩、粉砂岩为主,向上砂岩和灰岩增多,属于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早期;仲巴组,以肉红色灰质晶粒白云岩及杂色生物屑云质灰岩为特点,分为2个岩性段,属于早—中二叠世(乌拉尔世—瓜德鲁普世早中期);卡扎勒组以深灰色钙质板岩为主或夹结晶灰岩和砂岩或互层,属于中—晚二叠世(瓜德鲁普世—乐平世);⑤仲巴地区曲嘎组的拆解在仲巴微地体西部和老仲巴以东的应用有待证实,其在岩性上与相邻地体同期地层有较大差别,但在生物群组成方面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藏南仲巴地区早白垩世日朗组出露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整体为黄绿色火山岩屑砂岩,局部层位可见页岩与泥岩,分析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组合。本文仔细分析了日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及鲍马序列和槽模沉积构造等沉积学特征,结果表明:日朗组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不高,具有近源物源的特点;槽模构造古水流数据统计表明古流向由南向北,指示物质组分来源于南侧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或印度克拉通。砂岩碎屑组分统计结果表明日朗组的物源区构造背景属于克拉通内部及石英再旋回区。碎屑锆石U-Pb年龄频谱图对比进一步表明其物源区为印度稳定大陆边缘,外加一套早白垩世火山碎屑物质的输入。仲巴地区日朗组物源特征反映了印度大陆北缘早白垩世由深部断裂引起的一次强烈的火山事件,可能与印度大陆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山中新生代多期次变形强烈,是探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构造解析及EBSD组构分析表明,黄院奥陶系发育4个期次变形,第2期NE-SW向挤压变形为主体构造样式.第1期为顶面指向SEE的简单剪切,透入性面理S1已基本置换层理S0,伴生110°~120°缓倾拉伸线理;自北向南,第2期变形可划分为纵弯褶皱亚带和逆冲剪切亚带,褶皱倒伏趋势和剪切条带显示上盘向SW逆冲;第3期为沿面理S2发生的NNW向正断层式滑脱,第4期为近N-S向陡倾正断层系.依据卷入变形的闪长岩脉最年轻锆石U-Pb年龄峰值(~116 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1)黄院奥陶系第1期SEE向剪切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2)第2期晚白垩世NE-SW向挤压变形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之后的陆陆汇聚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