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黔新晃-天柱地区的早寒武世重晶石成矿带是世界上最大的重晶石矿集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对其进行 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对新晃-天柱地区的重晶石矿床微量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所有样品的 、比值以及重晶石含矿岩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表明重晶石矿床形成时处于缺氧还原环境;重晶石矿石 表现出明显的正异常,反映了成矿过程受到了较强的海底热液物质的影响,表明钡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底热液喷流物质; 重晶石的δ3值主要分布在,表现出重硫富集的特征,且重晶石硫同位素呈塔式分布,表明硫源来源单一,主 要来自同期海水硫酸盐。黄铁矿δ3值低于同期海水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生物细菌对海水硫酸盐的还原起到了很大作用, 并且反映了矿床形成于海水交换有限的滞留的海盆系统。综合以上分析认为重晶石成矿时期为海底缺氧、热液活动频繁、 封闭半封闭的台地泻湖环境。  相似文献   
2.
韩善楚  胡凯  曹剑 《地质论评》2013,59(6):1143-1149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重晶石矿床是全球著名的沉积型层状矿床。本文报道了我们最近的一项新发现,在该区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中首次发现了环带钡冰长石,环带的外带BaO含量1653%~1786%,K2O含量777%~819%,相比而言,核部BaO含量1204%~1421%,K2O含量860%~979%。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已有工作报道,讨论了这一新发现的地质意义。认为这种环带钡冰长石的出现,反映了重晶石成矿受到热水作用影响,且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期富钡流体的影响,成矿可能属于一种热水、断控、幕式、渐进的过程,这不仅进一步揭示了矿床的热水(液)喷流沉积成因,而且加深了对成矿过程的刻画。该认识还可供全球沉积型重晶石矿床成因研究时类比参考。  相似文献   
3.
湖南张家界三岔和贵州遵义黄家湾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发育有镍钼多金属矿床,这是华南乃至全球这类矿床的2个典型实例。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分析,分析了成矿岩系的矿物学特征,并进一步根据矿物结构、组成与共生关系,结合地质背景,讨论了矿床成因。结果显示,非矿层中的金属矿物类型较为单一,主要是黄铁矿;而矿层中发现的矿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碳硫钼矿"、针镍矿、黄铁矿、胶磷矿等,其中"碳硫钼矿"和针镍矿分别是钼与镍的主要赋存形式。认为钼主要来自于海水,镍主要来自于热水(液)流体,矿床为海水-热水(液)-生物复合成因。这些研究结果为此类矿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矿物学基础研究资料,并且有助于加深对矿床成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深化研究值得加强的方向.将已有提出的矿床成因模式总体归纳为5种观点:陨石撞击同沉积、岩浆火山碎屑、海水、热水、多源,并且认为目前主要侧重于对热水和海水两种成因的研究,这两方面积累的证据较多,争议也较大.结合生物有...  相似文献   
5.
针对粤北长江铀矿田钻孔揭露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学研究,旨在探讨其岩石成因类型、成岩构造背景及其与铀成矿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给出了123.9 Ma±1.3 Ma(MSWD=1.3),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高硅[w(SiO_2):75.68%~77.79%]、富碱[w(Na2O+K2O):7.53%~8.83%]、钾大于钠特征,属弱过铝质(A/NCK为1.04~1.08)、高钾钙碱性系列,DI为93.42~96.39。稀土元素呈平缓型配分曲线,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REE/HREE平均为1.46),Eu负异常明显(δEu平均值为0.05)。相对富集Rb,U,Th,Ta和Nd,相对亏损Ba,Sr,Zr和Eu,表明其为壳源成因。综合分析,认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源于以泥质岩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于后碰撞的板内伸展拉张构造背景之下。其高含量铀的活化、迁出,可以为铀成矿过程提供部分铀源。  相似文献   
6.
黄铁矿作为铅锌矿床中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之一,是铅锌矿床形成过程中的贯通性矿物,其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可探究成矿作用过程,进而探讨矿床成因。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其北缘新发现了可达大型规模的西湾铅锌矿床。虽然前人对西湾铅锌矿床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黄铁矿化学组成及其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首次利用偏反光显微镜与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该矿床多类黄铁矿开展研究,揭示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替换机制,进一步探讨矿床成因。结果显示,根据晶体形态及矿物组合特征将黄铁矿分为成矿前与成矿期两期。成矿前黄铁矿主要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粒径为10~50μm,可见多个细小颗粒组成粒状集合体,其特征元素主要为Cu、Ag、As、Pb、Sb;而成矿期黄铁矿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大于200μm,通常和方铅矿、闪锌矿组合,呈脉状的形式产出于灰岩裂隙中,其特征元素主要为Mn、Co、Ni、Zn、Cs、Cd、In、Sn。黄铁矿中微量元素替代机制主要为单元素和多元素耦合替代,其中单元素替代机制主要有Co2+  相似文献   
7.
右江盆地构造和演化及对卡林型金矿床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右江盆地,又称南盘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富集地,广泛发育有Au-As-Sb-Hg低温热液矿床,也是我国 卡林型金矿大规模富集区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的控制,因此,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 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前人大量研究认为:右江盆地内主要发育有NW和NE向两组构造, NW及NE向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演化及火成岩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金矿床在平面上均分布于右江盆地范围内,具有明显 的岩性和构造控矿的特征;右江盆地形成及后续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早泥盆世中期滨浅海陆棚发育 (D2 1 ),中泥盆世-中二叠世裂陷洋盆发育(D2-P2),中二叠世末-中三叠世洋盆消失及前陆盆地发育(P3 2 -T2),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盆地消亡及碰撞后伸展(T3-J1),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NE向挤压构造发育(J2- K2 1 ) 和早白垩世晚期-古 近纪局部伸展作用(K3 1 -E);右江盆地内卡林型金矿的成矿期集中在前陆盆地发育结束而褶皱成山后,成矿过程与伸展环 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黑色岩系型矿床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成因由于成矿作用复杂而存在争议。为深入理解这种复杂性并为解决争议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这类矿床的典型实例,述评了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方向。全球黑色岩系矿床分布广泛,矿床形成过程中受多种地质作用影响,并可主要归纳为3种:海水、热水与生物有机成矿作用。其中,海水和热水为成矿提供元素及有利的成矿条件(如还原的沉积环境)。相比而言,生物有机质的成矿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和/或热水提供的元素进行富集,并在合适条件下成矿。可见,这3种成矿作用的多元复合作用使得成矿过程极其复杂,这是导致很多矿床成因至今未完全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可从两方面开展深化研究:一是揭示多期复杂成矿演化过程;二是剖析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这些认识对沉积岩型矿床的研究同样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显微镜与电子探针对西藏拉萨跃进沟铜多金属矿床矿石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查明了矿石中Cu,Pb,Zn,Au,Ag,Mo等成矿元素的赋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主要以黄铜矿的形式存在;锌主要以闪锌矿的形式存在;铅主要以方铅矿的形式存在;金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磁黄铁矿与闪锌矿中;银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中;钼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与闪锌矿中.最后通过野外与室内矿物学研究结果,初步认为该矿床属典型的中-高温熟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赣东北蛇纹岩主要分布于该区的蛇绿混杂岩带内,经ICP-MS分析发现该区蛇纹岩Cr的丰度达6187×10-6,电子探针分析发现主要以铬尖晶石类矿物形式存在.铬尖晶石矿物的Cr#[=100*Cr/(Cr+A1)]为60~69,指示其形成环境可能与SSZ型蛇绿岩(supra-subduction zotle ophiolite)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