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晚侏罗世金鸡岭花岗岩体是南岭地区典型W—Sn成矿岩体之一,内部发育黑云母花岗质伟晶岩团块和文象花岗质条带状伟晶岩脉。金鸡岭花岗岩和黑云花岗伟晶岩中的黑云母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出高的FeO、TiO2、Al2O3含量和低的MgO、CaO、Na2O、MnO含量,以及富集成矿元素Nb、Ta、W、Sn,亏损Sr、Ce、Eu等微量元素特征,从花岗岩体到黑云花岗伟晶岩,岩浆的形成温度和氧逸度降低,云母中Al2O3、Li2O*含量升高,TiO2、MgO含量降低,黑云母由铁叶云母演变为黑鳞云母。结合前人资料,金鸡岭花岗岩与黑云花岗伟晶岩均源于元古宙地壳的深熔作用,伟晶岩为花岗岩浆在晚期分异演化的产物,形成于岩浆—热液转化阶段。伟晶岩阶段是稀有金属元素显著富集,乃至进一步成矿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北淮阳沙坪沟钼矿床成矿斑岩体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晓强  闫峻  王爱国 《矿床地质》2017,36(4):837-865
沙坪沟钼矿床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北淮阳构造带,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特大型斑岩钼矿床。区内燕山期岩浆岩广布,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石英正长岩、花岗斑岩、正长花岗岩、隐爆角砾岩等,钼矿床与最晚期的石英正长岩-花岗斑岩成因有关。对最晚期的花岗斑岩体系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合前人已发表的年代学数据,将区内岩浆岩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41~133 Ma,主要发育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r、低Y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第二阶段132~125 Ma,包括中基性的含斜长石辉石岩、斜长角闪石岩、闪长岩和酸性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中基性岩的出现表明地幔物质参与了该阶段岩浆岩的形成,可能与加厚地壳拆沉、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第三阶段120~110 Ma,主要发育石英正长(斑)岩和花岗斑岩,为壳源成因。第一阶段岩浆岩的ε_(Hf)(t)介于-28.3~-22.5,与大别造山带大范围分布的中生代岩浆岩一致,结合前人研究分析表明,沙坪沟第一阶段岩浆岩为类似南秦岭陡岭群片麻岩源区构成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相比第一阶段岩浆岩,第三阶段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脉、隐爆角砾岩和花岗斑岩的ε_(Hf)(t)非常一致,介于-18.4~-13.3之间,与北淮阳千鹅冲钼矿成矿花岗斑岩及汤家坪钼矿成矿花岗斑岩一致,其ε_(Hf)(t)明显偏高,应为较浅岩浆源区熔融的结果。华南板块广泛分布的古生代富Mo黑色页岩具有和北淮阳成钼矿岩浆岩具有一致的模式年龄,是形成北淮阳钼矿岩浆岩的理想层位。  相似文献   
3.
石榴子石U-Pb定年在限定金属矿床形成时代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且近年来得到不少成功地应用。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伴随有成矿作用。然而,由于矿体赋存于沉积围岩中,区内的铅锌矿化时代目前还很模糊。本次对许桥—乌谷墩铅锌矿中多条岩脉及石榴子石进行多种矿物原位U-Pb定年。乌谷墩矿区内见有两种岩性的岩脉,其一为闪长玢岩,与铜、钼矿化关系密切,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46~141 Ma;另一为细粒花岗岩,与钼矿化关系密切,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13.4±2 Ma。矽卡岩中石榴子石U-Pb定年结果为148~143 Ma,形成时代与闪长玢岩脉一致。根据现有数据,池州地区存在3个阶段的成岩成矿作用:第一阶段(150~135 Ma),主要形成中酸性侵入岩和与之相关的铜、金、钼、铅、锌等矿床;第二阶段(134~124 Ma),形成钾长花岗岩和相关的铅锌钼矿化;第三阶段(115~110 Ma),岩浆活动接近尾声,主要发育花岗岩脉,并伴随弱的钼矿化。结合区域成矿规律,池州地区的成矿作用不完全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同,且池州区内的多期Mo (W)矿化可能与中-新元古代增生地壳多阶段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东段庐枞、怀宁、繁昌、铜陵和宁芜地区的中基性岩属于碱性系列 ,具有高的U ,Th含量和Th/Pb ,U/Pb比值 ,分别平均为 2 .82× 10 -6,9.5 6× 10 -6和 0 .6 35 ,0 .184。样品的初始铅同位素 (130Ma)组成为 :(2 0 6Pb/ 2 0 4Pb) i=17.6 5~ 18.6 0 ,(2 0 7Pb/ 2 0 4Pb) i=15 .4 2~ 15 .5 0 ,(2 0 8Pb/ 2 0 4Pb) i=37.6 7~ 38.0 4。形成中基性岩的原始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具有EMⅠ和EMⅡ ,且以EMⅡ为主的特征。和长江中下游西段黄石地区以及大别地块西南部玄武岩的比较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地幔高的Th/Pb和U/Pb比值可能和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的交代有关。晚中生代时期 ,华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Ⅰ特征为主 ,华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Ⅱ特征为主 ,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区域性分布与印支期扬子板块深俯冲事件密切相关。虽然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因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表现了亏损特征 ,但残留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Pb同位素中仍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沙村中生代A型花岗岩和基性岩的源区演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A型花岗岩的成因虽存在不同的认识模式,但对大别山沙村A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物质源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含有古老地壳信息。结合被侵入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推测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性质与下扬子地幔相似。花岗岩中锆石SHRIMP法U-Pb年龄为119.0±3.2Ma,说明其岩浆侵位于早白垩世,与邻近的基性岩侵位时间相近但稍晚。在三叠纪因大陆俯冲碰撞增厚的岩石圈在早白垩世被拉张减薄,含有古老地壳成分的扬子陆下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不同成分的碰撞后岩浆岩。其中部分基性岩浆分异结晶成为辉长岩,而A型花岗岩可能是同一地幔源区物质小比例部分熔融后分异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铜陵地区老鸦岭层状钼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铜陵老鸦岭矿床中二叠系大隆组(P2d)顶部的含矿(钼矿化)黑色页岩以及附近(立新煤矿)同一层位不含矿黑色页岩的实测铅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06Pb/^204Pb20.20~22.37,^207Pb/^204Pb15.67~15.82,^208Pb/^204Pb38.47~38.60和^206Pb/204Pb18.83~20.80,^207Pb/^204Pb15.65~15.76,^208Pb/^204Pb38.84~39.22。对137Ma的放射成因Pb进行校正后的铅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黑色页岩和不含矿黑色页岩均与燕山晚期火成岩无关,老鸦岭含矿黑色页岩可能具沉积成因。对沉积(约250Ma)以来的放射成因Pb进行校正后的铅同位素组成表明:不含矿黑色页岩的Pb源自上地壳,而含矿黑色页岩的Pb(因而推测其他成矿金属)可能源于上地壳物质(与不含矿黑色页岩的Pb源相似)与下地壳物质的混合。  相似文献   
7.
闫峻  陈江峰 《地质论评》2005,51(1):16-26
本文综合运用不同时代幔源包体平衡温压对比、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对岩石圈厚度的反演以及不同时代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的方法,把华北地块东部岩石圈的减薄时间限定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间。减薄的机制可能是华北东部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大陆岩石圈的拉张作用。由于机械性拉薄和热、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岩石圈厚度最终减薄到70km以下。但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并没有完全因减薄而消失,残留部分受到了来自软流圈物质的强烈改造,使其Sr、Nd同位素组成类似于软流圈,但Os同位素没有受到明显的改变。改造后的岩石圈地幔成为华北地块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主体。在时空上,岩石圈的减薄具有不均一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皖南晚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制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皖南地区是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岩类关系密切。近十年来,皖南花岗闪长岩的成因仍然存在分歧。本次报道了皖南花岗闪长岩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原位元素数据。皖南花岗闪长岩(Si O2=64.3%~70.8%)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埃达克岩特征:高Si O2、Sr/Y(17.1)和(La/Yb)N(14.9)比值,低Yb(1.72×10-6)和Y(18.4×10-6)含量。它们也具有较低Al2O3和Cr(3.40×10-6~10.0×10-6)含量、低Mg#(0.34~0.42)和Nb/Ta(9.6~13.3)值,高K2O和Ba(404×10-6)含量,高K2O/Na2O(0.89~1.55)、Th/La(0.27~0.51)和Th/U(2.79~7.49)比值。锆石原位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为低温(锆石Ti-in-zircon温度均值674℃)和高氧逸度(lgfO2集中在-21.4~-9.18,均值-16.4;锆石Ce4+/Ce3+平均值276)的陆壳。这些特征说明皖南花岗闪长岩可能起源于较年轻的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斜长石、钾长石和铁镁矿物等结晶分异作用。它们可能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活动边缘弧至弧后拉张构造转换背景。本区大规模Cu、Mo、Au成矿作用与岩浆的高氧逸度密切相关,而锆石Ce4+/Ce3+可作为矿床勘探一个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皖东蚌埠—五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区内主要出露古老结晶基底五河杂岩。小红山重晶石石英脉呈近顺层状产出于五河杂岩地层内,脉中组成矿物以石英和重晶石为主,另有厘米级长柱状金红石以及少量的金属硫化物和黑云母,重晶石石英脉的上下围岩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显微镜下,金红石内部发育环带结构和核边结构,是脉体中早期晶出的矿物,可分为2种类型:黑色金红石和褐色金红石,其中前者为早阶段形成。金红石进行的EMPA和LA-ICP-MS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金红石W含量较低,且具有显著高的Nb/Ta、Zr/Hf比值,指示其变质流体成因。其高Nb低Cr、低Mg、Al、Si的特点,表现出壳源长英质(泥质)金红石的特点。金红石Zr温度t=(504.18±79.60)℃,位于角闪岩相变质区间,黑色金红石的形成温度较红褐色金红石更高。(Fe+Cr+V)含量与(Nb+Ta+W)含量的关系说明金红石中的V为V4+,元素置换方式在黑色金红石中为Fe2++2R5+→3Ti4+,而在红褐色金红石中为Fe3++R  相似文献   
10.
桃溪地区位于安徽省休宁县—歙县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中部,具有良好的金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通过专项地质填图发现,桃溪铅锌矿受近EW走向多期活动叠加的断裂控制,其中第3期高角度张性正断层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矿化体多为脉状,含矿热液于密集裂隙带充填而成。土壤化探圈定有AP18综合异常,呈长轴近EW走向的长条椭圆状,受上述断裂控制,该异常面积2.6 km^2,由Au、Ag、Cu、Pb、Zn多元素套合。高精度磁法测量圈定有M2和M3异常,与化探异常相吻合;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测量结果进一步反映了异常的真实性,并剖析了极化体的深部特征。通过桃溪地区地质及物化探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具有多金属矿勘查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