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复电阻率测井在识别油水层的能力上优于常规电阻率测井,然而储层岩石复电阻率特性的微观机理还没有统一完整的解释和数学模拟方法,致使复电阻率测井技术的开发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孔隙介质Pride电震耦合理论,结合谐变信号激励下渗流场与电流场的耦合理论,推导出一级近似条件下的Pride电震耦合理论.采用格林函数方法建立了一维电震波场的波动方程及其解.构造了双电极法测量储层岩石复电阻率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了岩石复电阻率频散特性的微观机制与电震效应的关系,定量分析了储层岩石复电阻率频散特性的影响因素.数学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复电阻率的频散现象是在电震快纵波和电震慢纵波的共同作用下,由孔隙介质中的电渗流机制形成的;储层岩石的复电阻率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或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大使得同频率的复电阻率减小.慢纵波界面极化频率受孔隙度、渗透率和地层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大,而快纵波界面极化频率受地层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吸附态是页岩气的主要赋存状态之一,对吸附气含量的准确评价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在页岩吸附气含量评价过程中,所选用的等温吸附模型是否遵循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及其微观作用机理,是决定模型适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吸附气含量评价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对页岩气在孔隙表面的赋存状态及其微观作用机理开展深入研究,为科学地优选或建立吸附气评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简称GCMC)法分别模拟甲烷在有机质和伊利石孔隙中的吸附特征并得到分子构型,并进行分子动力学(MD)模拟使体系达到充分平衡.在此基础上,根据气体浓度分布、密度场分布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特征阐明页岩气在孔隙表面的赋存状态及其微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页岩气在孔隙表面的吸附作用并非单层吸附,吸附相可划分为强吸附层、弱吸附层和二者之间的吸附层波谷.强吸附层主要受到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吸附层波谷与弱吸附层既受到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又受到不同吸附层之间的吸附作用.Langmiur模型与BET模型的假设条件与此机理不严格相符,可能对模型评价精度造成一定影响.对页岩气在孔隙表面赋存状态及其微观作用机理的研究,有望为吸附模型的优选或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揭示页岩气的吸附机理是阐明页岩气的吸附规律及转化条件、建立具有普适意义的定量评价模型的基础.采用GCMC(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分子模拟方法,对不同温压条件下CH4和CO2在不同孔径的伊利石狭缝形孔隙中的吸附行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分子模拟与实验所得的吸附量归一化到单位表面积才具有相同的内涵和比较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比表明,分子模拟与实验结果相近,奠定了由分子模拟考察页岩气吸附行为和机理的基础:气体吸附于矿物表面的内因(机理)是气-固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库仑力,伊利石表面对CO2的吸附能力比其对CH4的吸附能力强是其结合能更高的反映;CH4和CO2在伊利石表面的吸附虽然并非严格的单分子层吸附,但以一个强吸附层为主;孔径减小到微孔后吸附相密度将发生叠加,形成微孔填充,也是其结合能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