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2篇
  2021年   2篇
  201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根贤  陈必河  郑正福  周超 《地质论评》2021,67(6):1557-1585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2.
湖南张家界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新见兼论小溪组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华南板块而言,志留纪晚期(Ludlow世—Pridoli世)近岸浅海、非笔石相地层多分布在边缘海湾处,是否在扬子地台内部发育,以往尚无确凿记载。依据来自湘西北张家界—桑植地区新近发现的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确认志留纪晚期地层在扬子地台内部确实存在。对原小溪组(又称小溪峪组)进行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仍称小溪组,命名地在桑植瑞塔铺,发育最好的是张家界温塘剖面,岩性为黄绿色碎屑岩,富含大型虫管遗迹化石,时代为Ludlow晚期—Pridoli早期;下部称迴星哨组,归于Llandovery统Telychian阶上部。小溪组与迴星哨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缺失Telychian末期、Wenlock世和Ludlow世早期地层。由此得出结论:在"扬子上升"后,扬子地台内部曾被志留纪晚期的海水侵漫;对其他地区迴星哨组与上覆地层的研究需要细化。  相似文献   
3.
湖南泥盆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方泥盆系的重要地区之一。以往对浅海相地层如中统棋梓桥组、上统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研究较详,而对陆相—滨海相地层如跳马涧组工作不够。长期以来无论湘中或湘南都习惯把中统棋梓桥组以下一套碎屑岩统称为跳马涧组,并认为属中泥盆世沉积,近年与外省对比还将其全部置于中泥盆统吉维特阶(D~2_2)下部。虽少数同志怀疑湘南跳马涧组下部可能属早泥盆世,但均无化石依据,故  相似文献   
4.
谭必祥  王根贤 《地质论评》1983,29(6):553-562
“岳麓砂岩”原称“岳麓系”,系田奇(?)于1928年对岳麓山昆涛亭—五轮塔一带,所分布的一套以石英砂岩为主的碎屑岩系研究后所创,最初推论其时代属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在其后的数十年间,众多的地质工作者,对于“岳麓砂岩”的时代及其与所谓“雪峰山砂岩”的关系,提出过许多见解,主要意见有:  相似文献   
5.
三、划分与对比根据上述锡矿山地区地表、坑道及钻孔的六个剖面介绍,现将地层由新至老详细划分对比如下: (一)下石炭统 5.梓门桥组:中连剖面该组产珊瑚Yuanophyllum kansuense,eoclisiophyllum yengtzeense, N. vesiculosus, N. si  相似文献   
6.
湘中地区底栖相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湘中锡矿山欧家冲剖面邵东组上部产法门阶牙形刺costatus带,大致相当于牙形刺praesulcata带。该组还产孢子lepidophyta-nitidus组合带,相当于国内外法门阶上部孢子LN带。该剖面孟公坳组底部出现孢子vallatus-incohatus组合带,相当于国内外杜内阶孢子Ⅵ带。另外湘中新邵马栏边该组产牙形刺Polygnathus inornatus,它应相当于牙形刺sulcata带。因此,湘中泥盆系和石炭系界线置于邵东组和孟公坳组之间。以牙形刺和孢子为依据,湘中及华南底栖相邵东组和孟公坳  相似文献   
7.
湘西北秀山组上段、小溪峪组的地质时代和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正> 湘西北志留系秀山组上段至小溪峪组为连续沉积。秀山组由葛治洲、戎嘉余等(1974)建于川东南秀山溶溪,最初被置于中志留统上部。后又被分为上、下两段,秀山组上段归为中志留统中下部。穆恩之、陈旭等(1982)将其划为中志留统下部。周希云等(1981,1985)主张黔东北和川东南秀山组上段主体(即洛棉组或鸡骨岭组)归为下志留统,而该段顶部(即鸡博寨组或绕茶官组)仍属中志留统。葛治洲、戎嘉余等(1974)在湘西北石门龙池河志留系剖面上首次分出中志留统上部秀山组。王根贤等、及王根贤、张  相似文献   
8.
王根贤  陈必河  郑正福  周超 《地质论评》2021,67(5):67060016-67060016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9.
湘中锡矿山地区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剖面研究,笔者建立了木区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系统。论证了世界锑都赋矿层位七甲江灰岩时代为晚泥盆世佘田桥中期。锡矿山组底界从长龙界页岩中通过,并以Yunna-nellina hanburyi, Icriodus costatus出现划归锡矿山组下段。底栖相邵东组产牙形刺Bispathodus cf.costatus带,孢粉Retispora lepidophyta-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组合带等无疑应置于法门阶上部。据此,重新厘定了标准地点锡矿山阶(法门阶)包括锡矿山组下段、锡矿山组上段和邵东组三部分。盂公坳组底底部产孢粉Vallatisporites vallatus, Retusotriletes incohatus, Hymenozonotriletes explantus等,从而论证本组之底则为湘中及华南底栖相下石炭统岩关阶之底。大塘阶底界显然以Kueichouphyllum sinense, Thysanophyllum及其共生的(虫廷)类Dainella—Eostaffella组合出现和有孔虫Plectogyra, Mediocris, Climacammina, Archaediscus极大繁盛为划分标志。  相似文献   
10.
<正> 湘东赣西晚泥盆世地层划分,其中包括翻下段铁矿层位对比,长期以来看法不一。1936年,高平、徐克勤在江西萍乡铁矿调查时,把中、上泥盆统称狮背系,上统为上株岭层,中统为石灰冲层和山口崖层。1942年,田奇(王崔乃)、刘国昌在湖南茶陵、攸县、醴陵一带找到Yunnanella和Yunnanella,认为湘东存在晚泥盆世锡矿山期沉积。1954年,廖士范等根据湘赣边境铁矿勘探资料建立佘田桥系,由下至上分为麻石岭段、煤炭冲段(后改为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