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1.
桂林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末,海平面变化表现出高频率的特点,由此产生了5级旋回──PAC(punctuatedaggradationalcycles)。PAC是一种地层的幕式堆积方式,表现为间断加积的特点。本文讨论了桂林D/C界线层的PAC,并认为PAC中向上变浅之后出现的暴露面加上代表海水陡然加深的的页岩是短距离内不同相地层对比的极好标志,文中以额头村剖面新发现的可形刺:Pseudopolygnathusdentilineatus和Pseudopolygnathuscontraversus作为参照物,对额头村剖面和南边村剖面的PAC进行对比,从而提高浅水相D/C界线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3.
沈健伟 《沉积学报》1993,11(1):103-110
桂林地区泥盆纪弗拉斯晚期的沉积物以含有大量细枝状的双孔层孔虫为特征,并表现出明显的旋回性。本文研究认为,双孔层孔虫最适宜在潮下带弱动荡环境中生长。完全闭塞,滞静的泻湖不利于双孔层孔虫的生长,只能是其堆积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贵州及邻区中奥陶世早期沉积物中普遍含有鲕绿泥石鲕和海绿石矿物,过去一直不曾有人研究过。本文在野外观察研究35个中奥陶世地层剖面的基础上,选择了其中的六个剖面进行详细的微相研究和相序重塑,对鲕绿泥石鲕和海绿石的形态特征、结构、成份等以及包含它们的岩石的岩性特征、两种矿物颗粒的分布和时序位置进行了论述和总结,讨论了两种矿物颗粒在当时的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5.
桂林地区中、晚泥盆世的沉积包含了两个主要的环境旋回,从艾菲尔到维特期为一个旋回,从费拉斯到法门早期为另一个旋回。生物事件主要发生在第一个旋回的海侵高峰时期,而生物事件的直接结果则在第二个旋回充分显示出。在吉维特期和费拉斯期曾一度兴旺的许多生物类群(其中以可造礁生物居多)在法门期开始时结束了生命活动。这种环境的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升降相一致,绝灭事件在当时地处热带的地区显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桂林地区中、晚泥盆世大量发育的碳酸盐岩构成了一个东西宽近40km、南北长近80km的浅海碳酸盐台地,其岩相变化复杂,生物群落丰富。本文论述了碳酸盐台地形成各阶段的岩相和生物相特征,阐明了影响碳酸盐台地形成的因素,认为从滨岸碎屑环境变为成熟碳酸盐台地中间阶段的沉积物──混积岩及滩(补丁礁)和滩间沉积物在碳酸盐台地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