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1.
测氡在滑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氡是一种放射性地球物理方法,利用滑坡体与其周边岩土体的结构差异,应用测氡可对滑坡进行勘探,对滑坡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达到节约投资,缩短勘探时间的目的,并可与地质分析相互验证,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网络关联及收敛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华军  贾文星 《地理科学》2019,39(5):726-733
基于1992~201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基于空间网络权重,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收敛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复杂化与全域性的发展趋势,但网络的整体紧密程度不够。山东、河南和江苏在空间关联网络中既扮演中心行动者的角色,又在网络中发挥着“中介”与“桥梁”的作用。四大板块内部及之间存在普遍的关联关系,板块在四大板块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全域性收敛现象,与基于传统空间权重的模型相比,空间网络权重下模型的收敛速度加快;资本积累是影响收敛的重要因素。此外,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3.
氡(RaA)测试技术在某岩质边坡卸荷深裂缝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FD-307RaA测氡仪,是一种新型的瞬时测氡仪器,它由抽气泵和测量操作台两部分组成,利用静电收集RaA作为测试对象,定量测试地质体中氡的浓度。某水电站坝址左岸岸坡正常卸荷带深部以内发育有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深裂缝,对水工布置和工程边坡稳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成为该坝址最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本次对该水电站左岸边坡的PD44等9个平硐进行了氡测试,验证和预测深裂缝的空间发育和分布情况。并对测试的氡气浓度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氡气浓度值沿硐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氡气异常与深裂缝带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氡气高值往往对应于深裂缝产出部位,而低值带往往对应于岩体完整、深裂缝不发育的部位。并且氡气值与声波波速也有对应关系,声波波速高的地带,岩体质量好,对应氡浓度较低;在声波波速低的地带,岩体质量差,对应的氡气测试值高。氡测试技术可以作为评价平硐硐壁岩体破碎情况的一种新方法,同时可以用来预测前方的岩体质量。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有它自身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地下管线结构复杂且信息量大,显示、管理与分析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该文提出利用附属工井墙壁的管孔节点进行井内电缆及井间管道的连接,实现地下工井电缆网络的构建。该方法在建模方面,主要针对多种电缆进行数字化表达,突破管线电缆传统单一化的点线化建模方式,采用改进标架的Sweep算法对井内电缆进行抽象模拟或对其形状及走向进行实际模拟,使电缆具有多样性且在拐点处不出现扁平化;在拓扑关系构建方面,利用管孔节点来进行电缆与管道的连接。拓扑连接将部件化的电缆和管道元素整体化,实现了满足局部查询监测的庞大空间网络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本方法为施工者及管理者监测井内实际情况、管理及查询城市地下管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氡气测量的原理和氡气异常与不同地质现象的关系 ,提出了氡异常的判据与特征 ,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氡气测量在工程地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华军  邵明吉  吉元梦 《地理科学》2021,41(11):1917-1924
基于中国1997—2017年2725个县域单元的碳排放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Theil指数三阶段嵌套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等方法,全面考察中国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① 中国碳排放由1997年的30.97亿t增长到2012年的93.08亿t,年均增长达到7.86%,而后围绕93亿t上下波动,未出现下降的拐点。② 在空间分布上,中国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表现出东北-西南方向向心集聚、西北-东南方向空间发散的趋势。③ 在空间差异上,Theil指数三阶段嵌套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地级行政单元内部差异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43%增加到2017年49%,成为中国碳排放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④ 在分布动态演进上,中国县域单元的碳排放存在空间收敛模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区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中国碳排放的未来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刘华军  田震  石印 《地理研究》2023,(3):857-877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对统筹协调各地区“双碳”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基于CEADs提供的2000—2019年中国省级碳排放清单,运用可视化方法刻画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时序特征与空间格局,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双维分解,深入挖掘其内在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速趋缓,内部结构来源变化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东西差距缩小、南北差距明显”的分布趋势,以及向西转移的分布重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水平呈上升态势,空间不均衡特征日益突显。从区域结构角度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中部和西部区域内差异上升是总体空间差异上升的重要原因。从碳源结构角度看,原煤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是决定总体空间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的主要力量。综合区域和碳源双维结构视角进一步发现,中部和西部原煤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逐渐成为总体空间差异最为显著的贡献来源。因此,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应立足“以煤为主”基本国情,积极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协同推进化石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制定差异化的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