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铜矿尾矿资源调查评价、利用现状、问题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铜矿尾矿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调查评价,测算全国铜矿尾矿资源排放总量大致为15亿吨,铜平均品位不低于0.077%,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北及云南等省区;当铜价不低于35000元/吨时,铜矿尾矿回选的经济品位为0.07%,使得部分尾矿库中的铜元素具有回选再利用的经济价值。资源结构决定其综合利用的具体方式,当前我国铜矿尾矿利用主要集中在回选、井下充填及做建材等方面,但是实践中受到技术、经济、政策及数据与信息等问题制约。在进行国内外尾矿资源政策对比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铜矿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建议今后在政策调整上应重点加强尾矿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尾矿技术研究、落实系列经济政策及实施示范工程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铬铁矿战略储备构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铬,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它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是重要的"战略物质". 在冶金工业中,铬矿石主要用于冶炼铬铁合金及金属铬.铬铁合金作为钢的添加料可以生产各种合金钢,主要是不锈钢.铬,能增强钢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还能与其他金属如镍、铜、钨、铝、钛等冶炼超级合金.  相似文献   
3.
我国铜矿资源的供给能力有限,而其消费需求又在持续扩张,为此导致进口量在逐年递增。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我国进口国外铜矿资源产品具有相对稳定的区域分布。对这些区域的进口环境做了初步的评价,筛选出了最为理想的进口靶区。为了以最少的外汇支出换取到我国所需要进口的铜矿资源,并为贸易决策提供支持依据,作者就其进口决策优化方面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战略矿产资源矿产地储备工作刚刚起步,储备试点工作进程缓慢。本文从储备战略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优势战略矿产资源矿产地储备的概念;根据实现不同层次的战略目的,把优势战略矿产资源矿产地储备划分为三个等级——战略储备、优势储备和调控储备,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储备规模模型;针对中国矿产地储备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储备顺序"的概念,并对影响矿产地储备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明确了中国首批拟储备矿种(煤炭、稀土、钨和锑)的储备顺序。分级储备及按序推进可以明确工作流程,提高优势战略矿产资源矿产地储备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铜资源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加工制造业基地与铜基础产品输出国.但是,基于资源禀赋关系,我国铜资源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铜资源依然是制约我国铜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快发展铜资源循环经济已是时代的要求.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余良晖、陈甲斌两位学者撰写的<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的构想>一文,对如何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有独到的见解,本刊特将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稀土资源储备刻不容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忠宝  余良晖 《地球学报》2011,32(4):507-512
本文基于全球稀土资源供需形势和我国储量减少的趋势分析了我国开展稀土资源储备的紧迫性.从储备规避“世贸规则”进行间接控制出口、增强在国际稀土市场的话语权以及降低国家外汇储备风险三个方面阐明了我国开展稀土资源储备的必要性.通过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稀土矿产地和矿产品储备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稀土资源储备现状,初步构建了适合我国...  相似文献   
7.
2015年,我国能源资源发展处于战略转型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产消费革命.能源消费增速放缓,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油气产量稳定增长,原油对外依存度突破60%;核电建设进入高峰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增长.面对当前的形势和挑战,调整能源资源的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化解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国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推动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是加强尾矿资源调查评价。我国铁矿尾矿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