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波粒相互作用是环电流损失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波粒相互作用导致的环电流离子沉降而损失迄今为止缺乏直接的观测证据.基于磁层及电离层卫星的协同观测,本文报道了发生在2015年9月7日,由电磁离子回旋波(EMIC波)导致环电流质子沉降的共轭观测事件.在等离子体层的内边界,Van Allen Probe B卫星观测到,存在EMIC波的区域和不存在EMIC波的区域相比,离子通量的投掷角分布的各向异性变弱.我们将Van Allen Probe B卫星沿着磁力线投影到电离层高度,同时在该投影区域内DMSP 16卫星在亚极光区域观测到环电流质子沉降.而且,通过从理论上计算质子弹跳平均扩散系数,我们进一步证实观测的EMIC波确实能将环电流质子散射到损失锥中.本文的研究工作为EMIC波导致环电流质子沉降提供了直接的观测证据,揭示了环电流衰减的重要物理机制:EMIC波将环电流质子散射到损失锥中,从而沉降到低高度大气层中而损失.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渤中坳陷石臼陀凸起东段CO2来源及CO2充注对储层粘土矿物的影响.研究表明,CO2中δ13C组成较重,R/Ra值较大,CO2为幔源成因;控盆的深大断裂是CO2的主要运移通道;CO2热流体晚期充注对砂岩储集层粘土矿物产生了明显的影响:CO2热流体侵位后形成的热波动效应加快了储集层中伊蒙混层粘土的演化,含CO2储集层中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含量要比同深度的泥岩低15% ~30%;CO2热流体晚期侵入加剧了长石的溶蚀作用,长石溶蚀促进了自生高岭石的大量形成;CO2热流体侵位后形成的偏酸性环境抑制伊利石生长,促进了其他粘土矿物向高岭石转化;含CO2储集层以少见的高自生高岭石、低伊利石为特征,这对储层物性改善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积软土固结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不同固结压力下海积软土所得的SEM照片,采用结构单元体和孔隙的大小、形态及定向性参数,分析了海积软土在固结过程中微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不同类型的孔隙反映不同,含水类型也随之改变,孔隙形状变得细长,但定向性变化不大;结构单元体在固结过程中不断变大,平面形状以扁椭圆形为主,定向排列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亚暴期间磁尾等离子体片离子注入内磁层能够激发电磁离子回旋(EMIC)波.对应于这种EMIC波,地面磁力仪可观测到周期逐渐减小的地磁脉动(IPDP).利用GOES卫星数据,地磁指数和加拿大CARISMA地磁台站的数据,我们研究了IPDP事件的产生与亚暴磁尾注入的关系.同时利用CARISMA地磁台链中的MCMU和MSTK两个台站,从2005年4月到2014年5月期间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亚暴期间的IPDP事件,研究了IPDP事件的出现率关于季节和磁地方时的分布特征.我们总共获得128个两个台站同时观测的IPDP事件.该类事件关于季节分布的发生率,冬季最小,为13.28%,春季最大,为32.81%,结果表明IPDP事件关于季节分布的发生率受到电离层电导率及亚暴发生率的影响.两个台站同时观测到的IPDP事件最大出现率出现在15—18 MLT(磁地方时),结果表明IPDP事件主要由亚暴期间产生的能量离子注入内磁层,西向漂移遇到等离子体层羽状结构(Plume)区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所激发.  相似文献   
5.
我们采用COSMIC掩星系统提供的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GPS信号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的观测数据,通过计算SNR数据的归一化标准差对80~130 km高度范围内的中国内陆偶发E层(Sporadic E,Es)的空间分布以及垂直厚度等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Es发生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率随着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内陆30°N纬线以上区域Es分布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冬季最少,而南部低纬地区发生率水平常年较高.一般情况下Es主要存在于90~110 km高度范围内,但在夏季100 km高度以下探测到了较多的Es事件,且主要表现为多层Es结构,可能是由大气重力波引起Es下行运动所致.Es厚度的分布统计表明:大结构Es的厚度分布在2.5~3 km范围内存在峰值,小结构Es厚度分布峰值出现在150~200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粘土矿物变化规律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渤海辽东湾地区三口探井的泥岩岩屑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资料为依据,从粘土矿物组合,演化特征出发,论述了该地区粘土矿物,主要是蒙/伊混层矿物中蒙脱石层的转化规律,指出粘土矿物的转化主要是受温度,压力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并根据蒙/伊混层矿物中蒙脱石层的百分含量划分四个转化带,依据这四个带对这一地区的成岩作用阶段进行了划分,进而阐明其在石油地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极光电集流在sawtooth事件期间的响应情形,本文利用北半球高纬地磁台站的磁场数据,建立了以球元基本电流系反演法求得大尺度电离层水平等效电流系分布的方法,以此研究了2000年9月30日同步轨道LANL卫星观测到的sawtooth事件期间极光电集流的变化.本文将sawtooth注入事件后极区电离层夜侧西向电集流增长的特征,与中低纬地基磁场北向分量正弯扰的特征做比较分析.两者的观测结果都表明在本sawtooth注入事件期间有电流楔的形成,且电流楔约有11 h磁地方时(MLT)的宽度.此外,中低纬磁弯扰达到最大扰动值的时间一般比高纬电集流达到最大扰动值的时间长,说明影响中低纬磁弯扰变化的电流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层已有数十年研究历史,但对其核心等离子体区域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界限和模型定义.基于范阿伦辐射带卫星RBSP-A在2012年9月18日至2014年10月13日约两年的观测,我们统计研究了磁宁静期间核心等离子体层电子密度随磁地方时(MLT)及磁壳指数(L-value)的分布特征.发现了核心等离子体层电子密度在不同MLT条件下随L值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但与以前的等离子体层经验模式计算的电子密度存在较大的偏差.在不同L值下电子密度随MLT的变化趋势也相差不大,而且随MLT存在明显的逐日和半日变化.最后我们获得了等离子体层电子密度随L值和MLT变化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对空间等离子体层建模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的两种方法:渐进正确结构学习和启发搜索方法,并重点对最小描述长度测度函数MDL和DGM测度函数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一个两阶段从数据集中学习贝叶斯网络(BN)结构的有效算法.首先,第一阶段采用以信息论为基础的渐进正确的结构学习方法来有效的搜索可能的网络空间,构造一个候选网络;然后,采用启发搜索的方法来精简这个候选网络.使用这种分两阶段学习的方法比单纯使用一种方法来获取BN结构更精确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二战初期,德国倾全力制造了一艘4万吨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号称“海上之王”。这艘战舰配备了当时最新式的电子装置,具有决不亚于庞大的英国战舰的速度和战斗力,是纳粹德国海军的“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