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格纳     
魏格纳是德国人,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柏林.魏格纳年青时在大学里攻读天文学和气象学,1905年获博士学位.1906年他应邀参加丹麦探险队,前往北极圈内的格陵兰探险,其间还参加乘气球远航的飞行,并创造了连续飞行52小时的当时世界纪录.回国后,任德国马尔堡大学天文学和气象学讲师.1924年应聘任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大气与地球物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2.
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傅承义先生,1909年10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傅承义先生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七年,于1940年赴加拿大和美国留学,1941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47年5月回国。解放后,傅承义先生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  相似文献   
3.
地震学家、地质学家米尔恩是英国人,于1850年12月30日出生在英国利物浦。米尔恩青年时代在英国皇家矿业学院学习地质和矿物学。1875年,英国政府派他作为英国专家组的地质学家,去日本协助指导矿山工作。1876年,日本政府聘请他担任东京工程学院地质学和矿物学教授,后又被东京帝国大学任命为世界上第一位地震学教授。1895年7月米尔恩结束了在日本的工作,回国后继续地震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并被英国不列颠科学促进协会任命为地震学研究委员会干事。  相似文献   
4.
古地震和断层滑动速率数据结合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地质调查局(CITUSGS0地震目录(1944-1992)用于检测沿南加州地区主要走滑断层的震级-频度分布的形态。对于纽波特-英格尔伍德断层、埃尔西诺断层、加洛克断层和圣安德烈斯断层,得到的分布是符合断层行为的特征地震模式的。沿圣哈辛托断层观测到的分布满足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如果仅注意圣哈辛托断层上由大的历史地震的破裂带或由断层线的清晰阶距标记的断层段  相似文献   
5.
刘新美  张以勤 《地震学报》1995,17(1):132-134
《地震学报》在前进──1992-1994年的工作汇报刘新美,张以勤(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报》自1979年创刊至今已走过15个年头.在这期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科技学术期刊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期刊在...  相似文献   
6.
《ActaSeismologicaSinica》isinprogress──reporttothefourthsessionofacademicsymposlumofSSContheworkofASS(1992-1994)Xin-MeiLIUandY...  相似文献   
7.
岩石中的孔隙按形状划分,可以大致分成孔洞和裂纹两类。孔洞的纵横比大,形状近似于球形,它与油气储藏有密切关系。孔洞孔隙度是岩石孔隙度的主要贡献。裂纹纵横比小,形状细长,它所造成的孔隙度是岩石总孔隙度的一小部分。但是岩石中裂纹的存在和裂纹孔隙度的变化,对于岩石的各向异性和S波的分裂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两类不同形状孔隙对流体静压力的不同响应,利用改变流体静压力的实验对岩石中的裂纹孔隙率进行了测定;实验得到的裂纹孔隙率和岩石裂纹的闭合压力,为了解岩石各向异性、S波分裂以及地壳动力学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我们试图解释兰德斯和约书亚特里地震序列震前、震时和震后在Pinon Flat观测站(PFO)得到的应变和倾斜的连续测量结果。这些数据显示了兰德斯主震后伴随着重大瞬态形变,其总幅值是震时形变的百分之几和至少几天的衰减时间。与PFO观测站的其它多种仪器的观测数据相比较,使我们可以推测该形变的可能来源。在三个长基式应变仪记录的震后瞬态值的大小几乎是相同的,这说明它或者是大尺度形变或者是靠近部分观测站的局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洛杉矶盆地下面,深度为5—18 km 结晶基岩处的地震,在三分向地震图上,观测到了20—120 ms 的 S 波的分裂。发生在5 km 厚沉积层底部上述基岩中的浅震 S 波分裂现象不明显,而较深的地震 S 波分裂现象则随深度逐渐明显,快 S 波的偏振方向为南北方向,与地震和接收点之间射线的方位角无关。我们认为,S 波分裂主要发生在结晶基岩处,并且是由沿南北方向排列的地壳垂直微裂隙所引起的。假定微裂隙的这种排列又是由于地下应力状态造成的;由洛杉矶盆地北部下面 S 波分裂资料所得到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 N—S 向±15°,这与地质填图和断层面解的结果是一致的。射线追踪模拟表明,观测到的 S 波分裂,可通过含沿 N—S方向排列的垂直裂隙(裂隙密度约为0.04)的各向异性基岩解释,且其上覆盖着弱各向异性沉积岩层(裂隙密度小于0.02)。过去的4年中,在洛杉矶盆地发生了三次较大的地震,它们是1989年蒙特贝洛 M 4.6和 M4.4双震,1990年阿普兰 M5.5地震和谢拉马德 M5.8地震,他们距洛杉矶北部的 SCS 台站的震中距分别为10,55和40 km。在 SCS 台于阿普兰和谢拉马德地震前后,我们没有观测到 S 波分裂的明显变化。但是,在蒙特贝洛地震后,我们发现 S 波分裂的变化相当快;主震后分裂的 S波的分开时间从70 ms 迅速降至不到20 ms,然后,逐渐恢复到平均水平。S 波分裂时间的快速下降可能是一种时间变化,或者是蒙特贝洛地震位置的变化结果,因为蒙特贝洛地震近似地确定在预期的奇异线地点附近。  相似文献   
10.
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顾功叙先生,1908年7月5日出生在浙江省嘉善县,汉族。1929年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任浙扛大学物理系助教。1934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及做研究工作,并获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硕士学位。1938年回国后任前北平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