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1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稻适时移栽,是保季节,保高产的重要措施,通过研究发现我省受移栽期低温影响最重要的地区在浙北北部及浙西北山区一带。主要发生时段在4月26日到5月5日之间,历史上全省移栽期低温60年代影响最重,其次是80年代,再次是90年代,影响最轻的是70年代。  相似文献   
2.
高温危害是浙江早稻生产中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分析了高温危害的机理、指标、环流特征、时空分布、年代间变化、逐年灾情、7月高温日数未来趋势,并提出生产对策。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棉麻区是浙江省棉花和红麻、黄麻的最集中产地,也是我省除丘陵、山地外的主要旱作区。1981年全国恢复农业气象观测以来,国家气象局确定该区的萧山和慈溪两气象站为国家级土壤湿度观测点,已积累4—6年观测资料。最近,国家气象局召集南方各有关省市,按统一要求组织各地对土壤湿度观测站的合理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本文是在浙江省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对杭州湾棉麻区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业气象观测是农气服务和科研工作的基础。通过平行观测,即对大气候气象要素观测的同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观测,并对平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鉴定气象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利弊关系,求算农业气象指标,及时而正确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并为农气情报、予报和试验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是我国四大蚕区之一,并为蚕桑生产最适宜生态气候区。浙江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丝绸出口量大增,蚕茧供不应求,我省蚕桑生产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省杭嘉湖、宁绍、金衢等主要产蚕区,从每年的五月到十月,先后要饲养春蚕、夏蚕和早秋、中秋、晚秋蚕共五期。在这五期蚕中,以春蚕的饲养量最多,蚕茧产量最高,质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桑树是多年性温带和亚热带木本植物,在一年中生长期和休眠期交替进行。研究表明,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早在八十年代初,我省桐乡县气象站率先开展为蚕桑生产的气象服务;之后,湖州、嘉兴等地也相继进行了蚕桑气象的试验研究。为了进一步摸索桑叶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我们在国家气象局的支持下,开展了春桑叶生长气象动态监测试验研究,在浙北蚕桑主产区选择三个试验点布置了统一的田间观测试验,取得了在一个区域内春桑叶生长的动态监测资料。通过分析春桑叶新梢生长量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为开展蚕桑气象服务,进行桑叶生长量的气象预测提供实验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1986年,浙江省的农业气象观测,将指令性的粮食、油菜、棉麻等观测地段规定为每季一熟(过去为二熟),同时要求各农气基本台站开展当地一项经济特产作物的正规观测或调研。经济特产作物的观测,有许多项目国家气象局没有下达统一的观测标准,我们在调查研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50年(1952~2001年)来浙江省农业气象事业发展和成就,简述了各部门农业气象工作的业绩,包括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建设、获全国和省部级科研成果、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农业气象的一些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9.
一、划分浙江省所属气候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浙江是否存在大的地带性差异?这是气象、农业、林业、植被和地理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划分标准与侧重不一,结论各异。有的根据浙江总热量较优,全省均能种植连作稻,壳斗科、樟科等常绿阔叶林全省亦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因此认为浙江只存在一个大热量带——中亚热带;有的则根据农业生产实践、自然景观和气候特征的不同,认为我省存在北、中亚热带两个热量带;还有的认为温州、平阳一带的东南沿海,出现了榕树、黑荆树、木麻黄、绿竹等南方树种,已构成南亚热带气候。因此,反映在农业生产上,近几年浙北和宁绍一些  相似文献   
10.
中央要求各行各业大力扶植贫困地区尽快脱贫,其中特别指出要加强科学技术扶贫,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为此,国家气象局曾于1987年10月在湖北召开全国气象科技振兴地方经济和扶贫经验交流会,向全国部署了气象科技扶贫工作。近二年,我省不少台站已经行动起来,其中洪家、云和、永嘉县气象站的扶贫工作已先期获得国家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的联合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