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1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spectral analysis of zonal wind at two stations in East Australia has been studied.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oscillation with period between 40-50 days and 21-25 days do exist at both high and low levels. These oscill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at of zonal wind with the same period over the Truk Island of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The oscillation with a 40-50 day period over East Australia is 8-11 days earlier than that over the NW Pacific. But the oscillation with a 21-25 day period over the NW Pacific is about 3 days earlier than that over East Australia.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近13年200hPa高空风资料得到了夏半年(5—10月)逐月平均全球热带风场,发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 (1)在亚洲地区对流层上部反气旋存在两个中心;一个在青藏高原上空;一个在伊朗和阿富汗地区。两者的演变不同。伊朗高压的北推和撤退都比青藏高原上的早。北美墨西哥高压的变化在时间上与伊朗高压很相似。 (2)北太平洋中部高空槽(TUTT)出现在5—10月,8月份最强,位置最北;北大西洋中部高空槽出现在5—9月,7—8月最强。 (3)南半球冬季有三个主要的长波脊和长波槽,分别位于大陆以西和以东海区。  相似文献   
3.
1973年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对热带天气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对于前十年的研究工作已有专文总结,这里主要总结1984年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对影响我国的各种天气系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除进一步揭露了若干新的事实外,着重研究了主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制,同时提出了一些预报依据,这无论在学术上或应用上都有新的进展,尤其对于南海地区来说,一些研究成果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北太平洋盛夏台风频数与大尺度环流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14年的测风资料及9年的南半球高空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南半球冬季,当南太平洋上长波槽位置偏西(170°E附近)时,澳洲东岸高空平均西风风速大;同时亚洲东岸北纬40°附近高空西风带弱或位置偏北时,相应西北太平洋上盛夏多台风活动。反之,当南太平洋上的长波槽位置偏东(155°W附近)时,澳洲东岸高空平均西风风速小;而亚洲东岸中纬地区高空西风带强或位置偏南时,西北太平洋上盛夏台风活动则比较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澳洲东岸两站17年的纬向风进行了谱分析,发现高、低层都具有40—50天及21—25天的周期振动,这种振动与西北太平洋上Truk岛低层纬向风同样周期的振动相关较好。对40—50天周期的振动来说,澳洲东岸的纬向风超前8—11天,而21—25天周期的振动则是Truk岛的纬向风超前3天左右。   相似文献   
6.
梅雨和台风年际变化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诗秀  傅秀琴 《气象》1992,18(3):8-12
本文根据37年(1949—1985)的资料统计,发现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降水量与盛夏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的台风频数为反相关。梅雨量及台风数还存在15年左右的长周期变化,其变化的位相相反。从亚、澳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环流背景出发,对上述统计事实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南海至西太平洋一带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的情况和西南季风的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1)就气候平均而言,东非低空急流的影响范围,包括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南部直到中南半岛南部和南海南部。在这一范围内,夏季月平均西南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十分一致;(2)夏季在中南半岛南部、南海南部,西南季风的主要来源是上游印度、孟加拉湾地区,直接来自南半球的气流比重不大。而热带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则主要来自南半球;(3)在110-140°E 的赤道地区,并不存在一支主要的越赤道气流;(4)在150°E 附近的新几内亚东岸,有一条越赤道气流的通道。热带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主要就是这支越赤道气流转向而成(但似乎要求这支气流的南风分量强度超过某一下限,即存在一阈值,才能对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变化有影响)。新几内亚岛上的山脉,对南半球东南信风的阻挡,是形成这支越赤道气流的重要原因之一;(5)大致在15°N 以南的南亚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其西南季风主要由二支气流构成:一支在非洲东岸附近越过赤道,成为东非低空急流,经印度南部,往下游一直影响到南海南部;另一支在新几内亚东岸附近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气流影响西北太平洋。  相似文献   
8.
1983—1986年,国内有关科研部门、业务单位和高等院校共13个单位,对部门重点课题《热带环流系统及其预报》开展了协作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基本完成了原定的研究计划。本文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9.
1979年季风试验期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时期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本文分析1979年季风试验期间5—7月从春到夏的季节转变过程。在亚洲南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大范围夏季风爆发前1—2候,南半球40°—160°E之间中纬度地区高空西风急流有一次增强过程。南半球对流层中部的经向环流发展,对流层低层的越赤道偏南气流加强,这时亚洲南部和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低空西南风风速增大,并且范围向北扩展,南亚地区对流层上部热带东风加大,季风环流圈加强,我国东部雨带出现季节性北移。看来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夏季风的建立及其向北推进起着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ITCZ上多台风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绝大多数是在ITCZ上发展起来的(1)(2)(3)。ITCZ上的台风活动常在某一个时段同时或连续有几个台风出现,而另一时段则没有台风出现或台风出现很少;这种ITCZ上台风活动活跃和不活跃的现象,常常是交替出现的。 根据1970—79年6—11月西北太平洋235个台风统计,我们发现同其他台风几乎同时(在48小时以内)形成的台风,占台风总数的45.5%,而与其他台风在相隔5天以内相继形成的,又占30.2%,单独零散出现的台风,只占24.3%。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有显著的集中出现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