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9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陆烨  赵刚  梁艳春 《天文学进展》2001,19(4):470-476
第一代恒星(星族Ⅲ恒星)标志着宇宙从暗物质时代到现在已知的宇宙的转折点。目前对第一代恒星(星族Ⅲ恒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在银河系中还没有发现零金属丰度的恒星,金属丰度[Fe/H]≤-2.5的恒星极少。由于近几年的BPS巡天,银河系中已知的极端贫金属丰度的恒星数目大大增多。目前,可探测到的极端贫金属星的金属丰度[Fe/H]最低约为-4.1。金属丰度在-4到-3之间的恒星大约有100多颗,这些恒星的运动学特性非常类似于其它晕星。然而还没有发现第一代恒星,或金属丰度[Fe/H]≤-5的恒星。关于第一代恒星的形成过程、初始质量函数以及存在于银河系的什么地方,都还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但第一代恒星确实存在。第一代恒星这个谜一般的实体,向观测和理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探测和预言银河系中的第一代恒星,天文学家提出了许多观测方案和理论模型。对有关第一代恒星在观测和理论研究上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大量研究表明,蓝离散星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目前比较流行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密近双星系统的质量传输及双星并合、密集星场的恒星碰撞,以及包含双星系统的恒星间 (双星-单星、双星-双星)相互作用导致的恒星并合。与此同时,蓝离散星在各类恒星系统中的普遍存在,也使得研究这类恒星的形成及演化成为追踪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化学演化及积分光谱性质变化的有效指针。  相似文献   
3.
不同恒星系统(银河系晕、疏散星团、球状星团、矮星系)中蓝离散星所表现出的观测特性各不相同,这与恒星系统动力学环境及相应的蓝离散星主导形成机制直接相关。因此,分析研究蓝离散星的不同观测特性,也就成为研究蓝离散星形成机制、恒星及双星系统演化以及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包括双星及逃逸物质的系统总角动量守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星风质量吸积机制、由伴星通过逐次脉冲从主星吸积物质并与其外包层进行混合的模型出发,自洽地计算了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取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五分之一作为实际吸积率时,对于轨道周期较长、相距较远的钡星系统。在误差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与在多数样品星的重元素观测值相符合;而对于HD2040  相似文献   
5.
光学、近红外、红外、紫外、射电等波段及CO的观测研究表明,低面亮度星系是相对没有充分演化的系统,气体成分比例较高,金属丰度和恒星形成率较低。这样的星系为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证据。主要阐述了低面亮度星系的观测特性,包括探测与搜寻、选择效应对观测研究的影响、低面亮度星系的划分、星系的颜色和星族特征、星系的演化和恒星形成、金属丰度、数密度及光度密度;最后,介绍了几个特殊的低面亮度星系。  相似文献   
6.
金属丰度与星系光度是星系的重要特征参量,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星系中恒星质量与金属成分的累积过程。评述了星系的光度-金属丰度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对近邻星系、中等红移星系(0.42)的研究结果.由于观测样本跨越较宽的宇宙学时标,可以由此来探讨这一关系的演化过程,从而帮助理解星系演化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7.
金属丰度是表征星系特征的重要参量,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观测设备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星系(包括近邻星系、中等红移及高红移星系)金属丰度的观测资料。在光致电离模型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些对于理解星系中金属及恒星成分的累积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估计星系的金属丰度(主要是星际介质中气相的O丰度),介绍和评述了估计星系的O丰度的多种方法,包括电子温度的方法、R23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强线”比值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解析公式,同时介绍了电离星云的物理本质及由光致电离模型估计星系金属丰度的方法,还给出了估计星系的C和N元素丰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金属丰度是表征星系特征的重要参量,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观测设备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星系(包括近邻星系、中等红移及高红移星系)金属丰度的观测资料。在光致电离模型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些对于理解星系中金属及恒星成分的累积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估计星系的金属丰度(主要是星际介质中气相的O丰度),介绍和评述了估计星系的O丰度的多种方法,包括电子温度的方法、R23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强线”比值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解析公式,同时介绍了电离星云的物理本质及由光致电高模型估计星系金属丰度的方法.还给出了估计星系的C和N元素丰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包括双星及逃逸物质的系统总角动量守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星风质量吸积机制,由伴星通过逐次脉冲从主星吸积物质并与其外包层进行混合的模型出发,自洽地计算了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取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五分之一作为实际吸积率时,对于轨道周期较长(P>1600天)、相距较远的钡星系统,在误差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与大多数样品星的重元素丰度观测值相符合;而对于HD204075和HD16458两颗钡星,将质量吸积率增大为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二分之一时,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较好,这表明质量吸积率在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十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对于具有较短轨道周期(P<600天)的钡星系统,计算结果与丰度观测值偏差较大,表明钡星系统中还有其它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