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28篇
综合类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南黄海地震区(带)的厘定及其有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对南黄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的地震活动水平远高于扬州-铜陵地震带,应作为一独立的地震区(带)存在,以利于对该海域的地震研究和监测;并对其地震活动有关的若干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2.
3.
地震学的发展,需要建立本学科文献编目的统一标准.但目前地震系统尚无一部统一的赖以使用的编目标准.本文就地震文献编目标准拟定原则、类目划分、辩类和归类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扼要地介绍了南京地震台于1982年7月1日至3日在宁举行建台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和学术报告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孙寿成 《地震学刊》1999,(B02):39-42
公元1974年和1979年,在江南水乡溧阳上沛一带先后发生两次坡坏性地震,对这两次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的科学研究已普遍为人们氙研究,并阳得一批有价值的进展,然而,对于地震发生的社会影响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从地震的大众心理,减灾意识以及地震保险等角度,回顾了溧阳地震发生前后诸多非工程性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第一,普及地震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方能取得实效,第二,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对地震的科学研究,及早实现地震预报的帝用化,但即使将来在地震预报已完全实用化的情况下,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减减地城灾害损失,除应从工程角度(如采取防震减灾技术措施等)去实现外,同时不可忽视采用相应的非工程措施,包括采取行政手段,制定相应法规和对策,两者都是减灾的必  相似文献   
6.
场地条件对溧阳地震宏观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溧阳原地重复的两次中强地震烈度分布和衰减特征,并将震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地基土。对两次地震极震区与整个破坏区烈度线在轴向上不协调原因加以讨论,认为以淤泥质亚粘土为主的Ⅳ类地基土在震中区东部大面积分布是其主要原因。重新勾绘了极震区的烈度线,以排除场地条件对烈度分布的不均匀影响。经“归一法”处理,显示出烈度分布较严格地受发震断层控制,极震区的烈度形态与整个等烈度线形态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
定量计算活动断裂带的平均位移速率,以此服务于活动断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广为应用。强祖基、张立人(1980)在利用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对华北主要活动断裂进行分级的研究中认为,用于度量断裂活动的平均位移速率不仅与地震强度(震级)有关,同时也与地震频度(周期)有关[6]。 茅山带近几年连续发生三次地震,特别是两次中强地震原地复重,这对于中强地震频度不高的苏南茅山地区是罕见的。本文试图根据该断裂带地质、考古、地壳形变、历  相似文献   
8.
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不仅是贯穿苏鲁皖三省的一条著名的北北东向断裂带,同时也是中国东部强震活动的主要区段之一。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向近乎平行的茅山断裂带中段,系指沿苏南茅山山体走向展布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例举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和有关震灾及救灾方面的文献,并概括地介绍了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在中国引起的反响,日本关东大震后的经济复兴对策和我国在20世纪上半叶开展的地震对策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区域地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陆型地震的长期危险性研究,七十年代有了新的途径,即借助于对活动地震构造带(区)的定量化研究,将地质学和地震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历史地震、古地震等资料计算地震带(区)或断裂带的地震重复周期,并以此综合评定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即基于这一思路,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利用文献和文献的方法,具体计算了南黄海海域(32°—34.5°N,120°.5—123°.5E)M_s≥5级的地震平均重复周期。并以此评定该区域的地震趋势,这将有利用对该区的地震活动监视和沿海资源及滩涂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