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2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青海省湟水盆地影响较大的5次破坏性历史地震的重新考证,确定了每次地震的宏观震中、震级大小、发震断层以及地震等震线,从而得出盆地东部一平安至民和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基底介质强度较弱,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2.
对全球大震时空特征的分析表明,北南半球大震分布与陆地面积成比例,全球强震活动具有35年的地极移周期,并对一些具有全球活动特征的构造事件进行了机理探讨,最后对大陆西部强震的活动规律.尤其是主体活动区的特点进点了仔细的研究。给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初步建立了一种能反映地震前兆时空演化全貌的无量纲、归一化可迭加的信息场———综合前兆场.通过对研究区(东经113°~125°,北纬32°~44°)前兆场时空演化过程的分析发现,地震前前兆场由正常的低值离散逐渐发展为围绕震中呈高值封闭状态,震后恢复正常.该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避开了某些单项异常对应某具体源的分析,而是只考虑异常.根据前兆场的变化可以确定震源的大致位置  相似文献   
4.
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地震前兆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肃,宁夏和青海三省(区)20次地震的前兆异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震争存在“地震异常范围小、异常幅度小,异常时间和地震活动周期和短”的区域特性。同时还发现甘,宁,青地区的地震前兆有以下5个方面的共性特征:(1)6级以上地震前都有空区出现,且不同震级的空区随富 近发震时间先后嵌套出呈,呈现了介质逐 硬化的过程。(2)多种前兆的趋势异常各具某种优势形态;(3)形变资料在大震前的反向(或加速  相似文献   
5.
1 预测回顾(1)利用36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认为:大陆西部地震具有22年准活动周期,二十世纪起算的第5个地震活动期结束时间在2005年;(2)由各活动期地震能量释放指标(必要条件)判断本活动期①~④:①1997~2005年大陆西部还将有8 4级地震的累积能量释放;②2000~2005年大陆西部还将有8 2级地震的累积能量释放;(3)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8级大震显著地受西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影响,仅当该段有8级地震活动时,大陆西部及邻区才可能有响应(充分条件),由此判断[1,2]:①1997、1998年预测意见:因最近(1991年)8级大震活动在太平洋东岸,故推断近期在中国…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警(报)系统及减灾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阐述了地震预警(报)系统(利用震灾区某点相对震中区地震波的走时差来进行预警)的设计时,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在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功效,8级左右大震其减少人员伤亡率P^-可达到70%以上。进一步的分析计算还发现,震害损失和地震预警(报)系统减少人员伤亡率P^-i的极大值均不在高烈度区和低烈度区,而是在中等烈度区。  相似文献   
7.
用高频采样监测观测井(EDY井)的水位,发现其变化较大,这与长周期地震波通过引起的动力应变变化相应。例如,在8.1级地震后,距震中1200km的观测点可测得200cm以上的波动。通过与附近尖变的变化比较,观察到水位对应变变化的反应特征:在18-19s的周期时,反应曲线具有灵敏度峰值和相位变化。在共振周期下,灵敏度达每10^-9的应变对应15mm的水位变化。  相似文献   
8.
及时地将青海省地震局1994-1997年2月在湟水构造盆地活动构造调查及古地震、历史地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湟水流域主要城镇的地震烈度分析.得出了海晏县城、民和县城的地震烈度宜为见度的结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共和5.8级地震的成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1994年2月16日共和5.8级地震的概况,并从趋势背景,中短期异常以及临震异常等方面,较详细地叙述了这次地震的预报和某些手段的异常特征,最后提出了对这次地震预报的认识和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Aki等人提出的尾波理论,导出了地方震尾波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持续时间比的具体表达式: τ_H/τ_V=I_H/I_V(Q_H/Q_V)~(1/4)·B_H/B_V。该式表明,τ_H/τ_V的变化主要反映了震源体一定范围内,由于介质的各向异性而引起的尾波在不同方向上的激发及衰减能力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地震前τ_H/τ_V短临异常的物理机制,认为异常的产生与孕震期间介质内裂隙的出现和闭合有关。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τ_H/τ_V都有不同程度的短期低值异常及临震高值突跳。门源地震前后门源台记录的直达S波的最大振幅比A_(mH)/A_(mv)也有与尾波持续时间比类似的异常。最后通过对一些震例的分析,初步得到震级与异常时间的关系为M=0.657lnT+3.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