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60年洪泽湖流域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EASM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正伟 《地理科学》2012,(11):1358-1363
洪泽湖流域近60 a来汛期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汛期降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且未来仍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在2000年出现突变,此后呈现明显增加特征,是2000年来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SPI旱涝等级显示,旱涝以1960 s波动最为显著,而2000 s以来SPI值明显偏高。汛期降水与东亚夏季风(EASM)指数存在6 a左右和准2 a的共振周期。在1960~1972年间的6 a左右共振周期上,EASM越强,降水越少;而在1986~1992年的6 a左右共振周期上,EASM与汛期降水呈较弱正相关。1996~2004年间准2 a左右的共振周期上,EASM与汛期降水呈反相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苏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演变趋势与成灾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里下河地区是相对封闭的水网地区,洪涝频繁。研究该地区洪涝演变趋势和成灾机理对区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里下河地区洪涝演变趋势表现在洪涝类型的多样性,高水位日益频繁、高水位发生机率加大,致灾暴雨频率增大等方面。在自然成因方面,流域暴雨是成灾的主要原因,锅底洼的形态是洪涝发生的地貌大背景,水系的复杂格局也加剧了洪涝的程度和频度。在人类活动方面,不合理的圩垸垦殖导致湖荡萎缩,减弱了水体调蓄能力;闸坝建设引起河道淤积、排涝能力降低致使洪水位趋高;城镇化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水文效应也是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叶正伟 《水文》2007,27(4):15-19,52
洪水资源化是获得水资源的新途径。本文解释了洪水资源化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洪水资源化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分析了洪水资源化在淮河流域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基本思路,并指出了实现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叶正伟  许有鹏  潘光波 《地理研究》2011,30(6):1137-1146
利用江苏里下河腹部地区8个雨量站和5个水位站1957~2006年的50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面雨量变化趋势,并应用Pearsorl和Spearman方法揭示雨量同水位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汛期面雨量、单站雨量和时段雨量的长期变化都呈减小趋势.最大15日和最大3日雨量是水位变化的敏...  相似文献   
5.
叶正伟  许有鹏  潘光波 《地理研究》2013,32(10):1824-1832
应用综合Niño指数,分析了江淮下游里下河腹部地区1957-2006年间汛期降水与ENSO冷暖事件的关系及环流形势。结果显示:汛期降水与ENSO冷暖事件的遥相关具有较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El Niño、La Nina的翌年汛期降水分别以负、正距平偏多,汛期降水的正负距平转换出现在1970年代末左右。汛期降水与Niño指数具有2-7 a左右的相似周期,且二者在1980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相位转换。El Niño翌年汛期降水为正距平的环流场显示,东亚环流经向呈“+、-、+”高度距平配置,且副高范围扩大,偏西偏北,存在典型的梅雨锋面,雨带停留在江淮下游地区,利于降水形成。而La Nina翌年汛期降水为正距平的环流场表明,副高位置偏东偏北收缩,东亚经向环流呈“-、-”位势高度距平,低、中层分别为西南风、偏东南风距平,缺少梅雨锋面,汛期降水偏多的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庐山旅游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正伟  吴威 《地理科学》2011,31(10):1221-1227
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1955~2008年庐山旅游区气候要素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54 a来气温和降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升高和增加趋势。庐山旅游区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较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并在1996年左右发生了突变。极端最高气温升高幅度微弱,但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且升高幅度较大。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频繁波动突变,且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降水量都较以前偏高,其中20世纪90年代最高。近年来,最大日暴雨量和年暴雨日数都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最大日暴雨量和暴雨日数的最高时期。夏秋季节暴雨频繁,暴雨6月最多,大暴雨8月最多,且年降水量增加趋势的贡献可能是夏秋季节极端降水事件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叶正伟 《地理科学》2014,(4):479-487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方法,分析了盐城市1960~2009年间的旱涝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年际变幅大,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偏低,60年代、90年代偏高。1~3月、6月、11~12月降水呈增加趋势,其余月份为减少趋势。②多时间尺度SPI皆可监测旱涝变化,SPI3、SPI6对年内旱涝暴发时间与持续影响更为敏感。不同季节SPI的年代际差异显著,SPI冬季呈增加趋势,其余季节及年SPI皆为减小趋势。③SPI1、SPI3、SPI6的变率较稳定,而SPI12变率显著偏大。年与夏季SPI变率高度相似,但春季与秋季SPI变率的变幅偏大。④多时间尺度SPI皆以3~15月的周期为主,但SPI6、SPI12还有较稳定的16~32个月长周期。而年与不同季节SPI则以3 a、6 a左右周期为主,并具10 a左右的中尺度周期及20 a左右的长周期。  相似文献   
8.
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的成灾机理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正伟 《水文》2006,26(4):85-87,42
本文从洪泽湖历史洪涝灾情入手,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孕灾机理,认为自然因素叠加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共同导致了洪泽湖洪涝发生。典型洪涝孕灾区的过渡性地理位置是导致洪涝发生的大环境背景原因;流域暴雨降水高度集中的特征是洪涝的触发器;黄河夺淮历史和泥沙淤积而成的“悬湖”和“倒比降”的脆弱性地形地貌是洪涝发生的历史根本原因;下游排洪通道标准低、行洪能力不足以及人类过度围垦造成库容和湖面减小的影响都加重加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和频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