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高考地理思维图解》是浙江省瑞安中学全自正老师在撰写了多部广受欢迎的地理教辅书籍之后的又一力作。本书凝结了作者多年教科研经验的精髓,是学生在备战高考中切实提高解题能力和获取高分的宝贵资料。此外,作者提出的创新思维方法为培养更高层次的地理人才奠定了基础,其以图为纲的知识表达方式也为广大地理爱好者提供了系统化学习地理知识和享受时空思考乐趣的机会。一图胜万语,知识的结构性图谱在智慧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的掌握和记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比较、推理、联想等发散性思维能力。作者独创的积木式学习方法、思维球模式图、切块串线记忆法等正是这种思路的深刻写照。这些方法被精心地纳入本书对地球、自然环境、人口、城市、区域等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中,使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城市民生质量测度与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民生问题是当今中国政府和民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借鉴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结构,构建了民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的民生质量指数,并采用ESDA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东北地区城市民生质量呈等级分布特征,且“两极分化”明显。② 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地理邻近性对民生质量空间分异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 年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 年降低40%~4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层面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转型,更有赖于省区层面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提供的方法,本文估算了全国30 个省区1997-2010 年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0 年,中国能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从4.16 Gt 增加到11.29Gt,年均增长率为7.1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达11.7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态势;② 1997-2010 年,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 指数呈波动型增长,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有不断增强的态势,同时,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③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④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以及实行节能减排省区联动策略是推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科学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进行了全面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积极拓展研究领域,为人文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提供空间化、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人文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积极学习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中积极引入空间思维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同时,一些适用于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开放平台、代码和工具不断涌现。本文在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空间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分别对该框架各分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包括:历史GIS,文学GIS,语言学GIS,GIS与哲学、人类动力学、人文地理学等;以及GIS与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学,GIS与管理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社会地理计算、空间社会网络与空间交互网络、犯罪地理学、健康地理与公共卫生学等。接着,本文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包括:空间思维与空间计量、认知心理学与空间认知、空间可视化与虚拟地理分析、平台研发等。最后,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腾讯公司根据手机位置得到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数据为基础,考察人口流动网络下地级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其演变,结合网络分析方法,测度地级市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结论有:符合现实的空间权重矩阵应该是非对称的,且随着互动关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人口流动网络等反应地级市之间互动的因素在经济增长空间溢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网络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地级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由于重点跟踪人员(疑犯)的社会活动监控数据可获取性差,难以直接反映疑犯的社会活动时空模式,降低了案情分析和犯罪风险预测的有效性。为此,本文提出了融合犯罪记录的位置预测(Crime Records enhanced Location Prediction,CReLP)模型,将疑犯犯罪记录信息融入协同过滤算法,预测疑犯在未来对任意位置的访问频度。该方法利用张量(Tensor)表达疑犯在不同时段和位置上的访问频度,基于疑犯的犯罪事件数据构建疑犯时空关联度矩阵,利用该矩阵约束正则化的张量分解(Tensor Decomposition)过程,以解算出张量中的缺失值,进而获得各疑犯的潜在时空分布模式。实验采用包含了241个疑犯、1.9万个位置记录的真实疑犯位置数据集进行了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均方根误差和 top-k 最小搜寻距离2个指标上都超过其他Baseline方法32%~63%和14%~26%,大幅提高了位置时空预测的有效性和健壮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多尺度和多机制分析框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科夫链和多层次回归等模型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浙江省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浙江省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②省域经济空间分布从东北到西南大致呈富裕、发达、欠发达和贫困的格局;富裕与贫困类别有强稳定性,并有明显的连片扩张趋势;欠发达地区更可能遭遇“贫困陷阱”。③浙江省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和自我强化集聚特征。④省内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层次较为敏感;全球化是其经济差异的主要驱动力;分权化是影响其核心—边缘结构的重要机制;市场化可缩小因外商投资导致的空间集聚。本文从演化的角度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作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全球资本的地理和政策偏好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此外,城乡差异也是浙江省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1992-2012年国际生态足迹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由于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全球可比性等优点,自1992 年首次提出以来,得到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以SCIE/SSCI 数据库为基础,对近20 年来有关生态足迹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阐释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揭示主要研究力量,呈现不同作者、机构和国家之间的合作情况,分析主要国家的研究差异并探讨该领域未来研究趋势和热点。研究发现:① 加拿大生态经济学者Wackernagel是该领域重要的学者,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悉尼大学是在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是在该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中国研究机构;② 美国是在该领域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均居首位的国家,中国虽然文献数量排第三位,但文献质量有待提高;③ 该领域文献总量不多,但增长迅速,且国际合作呈显著扩大趋势;研究尺度日趋多元化且不断深入微观领域;研究方法日趋丰富与完善,与投入产出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及能值分析等方法相结合是近期主要研究趋势,但不同国家的研究重点亦有所差异;④ 气候变化、碳足迹、生态足迹区域转移等将有可能成为生态足迹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蒋波涛  王艳东  叶信岳 《测绘学报》2015,44(9):1022-1028
大众点评网提供的商业设施及其满意度评价数据为城市商业设施的时空分布与发展规律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它们来源于分布在道路两侧的商业设施。根据此特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道路网约束的反映商业服务设施与交通网络关系的密度计算方法,对点评数据中蕴含的设施空间分布、设施数量与其满意度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它将商业设施在空间上的二维分布映射至一维的道路网上,更真实地反映了商业服务设施与所处交通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商业服务设施位置、数量及其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城市规划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数值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手持设备的广泛普及、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数据不断产生,并携带大量的应急信息,其中包括不同的应急主题、时空分布等信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社交媒体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重点介绍基于社交媒体的应急信息挖掘技术,以及系统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