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质学   3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滇西丽江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位于滇西“三江”褶皱造山带与扬子板块西南缘结合部位,岩石类型多样,可分为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前者主要有正长斑岩、正长岩及粗面斑岩;后者主要包括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锆石LA ICP MS U Pb定年研究确定区内斑岩结晶年龄为346~371 Ma,侵位于始新世晚期。碱性岩石的SiO2含量为5454%~6770%,K2O>Na2O,具有钾玄岩的特征;碱性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716%~7066%,K2O<Na2O,具有高钾钙碱性的特征。两类岩石都具有富碱(Na2O+K2O=703%~1170%)和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64~115)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K、Pb等),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且具有高Sr、Sr/Y和La/Yb比值及低Y、Yb和镁值(Mg#<05),表明区内斑岩兼具钾玄质岩石和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斑岩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的后碰撞阶段,其形成与减压熔融及幔源岩浆底侵促使增厚下地壳底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转换带对主碰撞带造山作用过程的岩浆事件响应,进而分析确认本区具有斑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潜力,为深入认识丽江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2.
扎乌龙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四川西部石渠县呷依乡,矿区出露的白云母花岗岩岩体与含稀有金属伟晶岩脉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及成因联系。本文对采自扎乌龙白云母花岗岩岩体的新鲜样品进行了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岩石富硅(Si O_2=73.49%~74.78%)、富铝(Al_2O_3=14.37%~14.83%)、高钾(K_2O/Na_2O=1.14~1.91),贫Fe、Mg、Ti,里特曼指数(σ)3.3,铝饱和指数和Al_2O_3/Ti O_2(100)较高。以上特征表明该岩体属高压型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表现出Rb、U等正异常和Ba、Sr、Zr、Ti等负异常的特征;岩石稀土总量较低,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且由于较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36~0.53)而呈现"V"型谷状。岩石高Rb/Sr(2.08~6.51)和Rb/Ba(1.53~3.26)、低Ca O/Na_2O(0.3)等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来源于三叠系西康群泥质岩的脱水熔融,是同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而扎乌龙式LCT型花岗伟晶岩,主要是由造山过程中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强过铝质岩浆逐步演化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川西甘孜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破坏作用。文章从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两者在空间分布的规律。认为活动断裂是川西甘孜地区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之一;在空间位置上关系密不可分,在主要活动断裂0~1 km范围内0.095处/km2、1~2 km范围内0.050/km2、2~5 km范围内0.029处/km2频发。在活动断裂沿线开展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工作亟待落实,可为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青海省河南县托叶玛地区I47E007023、I47E008023、I47E009023、1I47E009024四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为验证该地区三叠系变质情况,针对三叠系中泥岩(页岩)的伊利石结晶度做了分析测试。30件样品的实验结果表明: 北部宗务隆—泽库地层分区三叠系泥岩(页岩)伊利石Kübler结晶度指数为0.312~0.537,晶胞参数b0为0.898 0~0.903 2 nm,判断其变质温度小于350 ℃,具葡萄石-绿纤石和沸石相; 南部西倾山地层分区三叠系泥岩(页岩)的伊利石Kübler结晶度指数为0.21~0.318,b0为0.898 1~0.901 4 nm,变质温度主要分布在200~350 ℃,局部>350 ℃,具葡萄石-绿纤石和绿片岩相。研究认为青海省河南县地区区域变质程度较低,为极低级变质作用或者未发生区域变质作用,且南部西倾山地层分区的变质程度略高于北部宗务隆—泽库地层分区变质程度。这一变质相带研究结论与前人认为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低绿片岩相变质带”不一致,变质程度相对更低。该研究证实了在青海省河南县地区三叠系地层中不存在大面积区域变质作用,仅存在极低级区域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正滇西丽江地区位于羌塘—三江造山带与扬子陆块西南缘结合部位,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带中部,长期以来,备受地学界关注。近年来,发表了诸多有关该区新生代富碱斑岩的研究成果。毛晓长等(2012)认为该区桃花村二长花岗斑岩的形成与欧亚大陆碰撞后期陆内走滑拉分等作用引发的壳幔作用密切相关;黄永高等(2018)对该区  相似文献   
7.
在详细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滇西龙陵地区花岗质糜棱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微区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U-Pb定年。结果表明,梁河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显示振荡环带的内部结构,指示其岩浆成因。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04.1±2.9)Ma,属中寒武世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龙陵地区在寒武纪存在岩浆作用,说明怒江缝合带以西的变质基底岩石经历过泛非造山运动,为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高黎贡构造带属于冈底斯地块东缘,滇西高黎贡花岗岩是冈底斯构造活动重要的岩浆记录。对高黎贡构造带的勐连花岗岩体南段的蒲川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研究表明,蒲川花岗岩主要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并表现出较强的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均表现为向右陡倾的LREE富集模式,具较弱的Eu负异常;花岗岩具后碰撞的特征,形成于主碰撞之后地壳向后碰撞-陆内转换的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蒲川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28.9Ma±2.4Ma),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与高黎贡构造带北部和中部一致,其形成可能是滇西怒江带碰撞作用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若尔盖嫩哇火山岩产出层位、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火山活动构造环境、火山岩形成年代的讨论,认为嫩哇火山岩受玛曲-然安大断裂之次级断层控制,属于造山带末期滞后的火山喷发构造环境,喷发时代属于早侏罗世,并厘定为下侏罗统郎木寺组。  相似文献   
10.
四川红原地区三叠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原地区三叠纪花岗岩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北部,侵位于三叠纪西康群砂板岩系中,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岩体属于准铝质-过铝质富钾钙碱性系列,大部分为I型花岗岩(羊拱海和达盖寨岩体部分表现为A型),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为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元素分镏大于重稀土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区花岗岩体可能为同源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源岩可能为变杂砂岩和变中性火山岩,热源可能来自于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