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太阳噪暴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噪暴的发现过程和它的繁多而复杂的特征。作者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噪暴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各种理论模型,并且还较深入地讨论了各种模型的特点。最后作者指出了当前应继续研究的噪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二个观测实例,说明了远距米波Ⅰ型源流量间的密切相关.掘此研究了日冕结构及不同活动中心间的连系.  相似文献   
3.
北京天文台密云观测站(工作频率146兆赫)于1972年8月得到了太阳射电爆发以及同238活动区(McMath 11976)相连系的Ⅰ型源的一些观测结果.本文第一部分,给出了活动区过日面期间米波146兆赫射电爆发的观测结果.第二部分,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同与Ⅰ型源相连系的厘米波缓变源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在Ⅰ型源同厘米波缓变源的逐日变化上存在带有约为2天时延的相关.这种演化关系可能是由于低速(~1公里/秒)电子等离子体云所携带的非势磁场的浮升所致.根据Ⅰ型源角径的观测,估计了Ⅰ型源的背景磁场强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冕洞与中纬(北京)和赤道(Dst)地磁暴之间的关联。结果确认,所谓M区只是赤道面积较大的一类冕洞;就本文分析的两个冕洞而言,地磁暴开始时刻相对冕洞过中径的时延同冕洞赤道面积呈反变关系。其次考察了冕洞存在时,146MHz扇束干涉仪的中天观测特征。一般地说,随着冕洞伴同太阳转动,观测记录显示一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冕洞中辐射流量减弱;中央条流量的迭加周期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冕洞的这种效应。最后探讨了用米波射电和黑子的观测资料证认冕洞过中径的可能性,并尝试用重现型地磁暴资料估算太阳风高速流的速率和冕洞的平均面积。  相似文献   
5.
射电星     
本文介绍了射电星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恒星射电天体物理的初步知识,并按如下四个方面评介了射电星观测研究最前沿的成果:星风的射电辐射(OB型星,沃尔夫-拉叶星,早型发射线星,共生星,金牛T型星,晚型巨星和超巨星);活动双星和dMe型星(猎犬RS型星,dMe型星,大陵五,激变变星,大熊W型星,活动超巨星);X射线星;新星和超新星。为了更好地理解观测结果,文中也介绍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密云460MHz复合干涉仪进一步进行Ⅰ型源的高分辨率研究.文中将Ⅰ型源按形态分类,共分为5类:多重中心;边缘尖锐的单源;边缘模糊的单源;双成份源;无连续谱的源.通过对不同类型源中心——边缘分布和对不同源距计数的分析,我们确定在分米波段Ⅰ型源实质上是多重的.文中还讨论了Ⅰ型源在米波段和分米波段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北京天文台密云工作站的东-西16面天线干涉仪系统(工作频率146兆赫),并将仪器参数的实测结果与理论予期值相比较.第一旁瓣5%,瓣宽5.4.方向瓣在天球上的位置也都与理论预期相差不大.第二部分描述了宁静太阳及其缓变成分的观测.在太阳活动下降期没有发现米波太阳视直径的变化.第三部分分析了 I 型源的观测结果.米波源的高度我们测定在过日心径时为光球之上0.24R☉.检查不同类型噪暴源按日心径的分布,得出随着高度的增加 I 型源的噪暴成分比起连续的增强辐射下降得要迅速.在与光学现象的对应上,噪暴的起始似乎与耀斑的发生的相关性不强.噪暴源却与谱斑区的平均耀斑指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们使用密云“4×16”复合干涉仪跟踪观测太阳(中天前后各三小时),以确定Ⅰ型源的二维位置并分析它的自行。 460 MHz Ⅰ型源通常位于相应黑子群的径向延长线上,偏差不超过0′.5。 我们发现,多数Ⅰ型源不时处于缓慢运动之中,速率为10~5—10~6厘米/秒。凡有自行的Ⅰ型源对应的活动区具有较剧烈的耀斑活动。而无自行的Ⅰ型源对应的活动区,在以源存在日为中心,前后各一天(共三天)内,不出现一级以上耀斑。 我们认为,Ⅰ型源的自行,反映了磁力线管的运动,磁场位形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与耀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