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连鹏灵 《地学前缘》2002,9(1):162-162
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物质生产的主要形式 ,如各种形式的农业、牧业、狩猎等 ,是重要的人类文化特征。人类的文化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 ,人类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总是趋于使其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最优。因而一种文化形式通常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平衡 ,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于环境一直存在着不同幅度的变化 ,变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与环境之间已有的平衡产生影响 ,导致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在人类历史的早期 ,由于生产力低下 ,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较弱 ,因而环境变化对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更…  相似文献   
2.
岱海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衰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连鹏灵  方修琦 《地理研究》2001,20(5):623-628
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应于全新世暖期的暖湿条件;农业文化的间断、南移与由农向牧的转变与4~35kaBP发生的变冷、变干的突变事件相对应;而原始农业文化阶段中间每一次文化的间断、侵入、融合总是可以在气候变化中找到相应的变化阶段,与短期寒冷事件的开始或结束对应。  相似文献   
3.
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记载一样是环境演变研究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文章以考古信息为依据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3 500 a BP前后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进行了推断.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在年降水量250~400 mm的地区,降水变化对该地带的影响十分显著.在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大量的考古遗存详细记录了3 500 a BP前后该地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以用来定量地估算3 500 a BP降水突变的幅度和速率.4 200~3 400 a BP期间,在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先后发育了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文化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朱开沟一期到朱开沟二期为第一阶段(cal.4 000~3 800 a BP),在朱开沟文化区发生了从农业文化转变为农牧交错文化、进而变为畜牧业文化的过程,相当于从农业区的北界变为农牧交错区的北界;从朱开沟文化二期结束到李家崖文化为第二阶段(cal.3 800~3 400 a BP),期间农牧交错带的北界显著地向东南退缩.上述考古学文化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人类对3 500 a BP前后降水突变的响应.4 000 a BP前后是从农业文化向半农半牧文化转变的临界点,其降水量大致与现代农牧交错带南界的降水量相当,为350~400 mm;3 800 a BP前后是从半农半牧文化向牧业文化转变的临界点,其降水量与现代农牧交错带北界处的降水量相当,即为250~300 mm,两相对比,从4 000 a BP到3 800 a BP的200 a中降水至少减少100 mm.从cal.3 800~3 400 a BP,农牧交错区北界的位置向东南退缩,相当于从现代年等雨量线400 mm左右一线南移到现450~500 mm左右一线,400 a中降水量减少50~100 mm左右.因此,从cal.4 000~3 400 a BP的600 a中,降水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降水量总计减少150~200 mm,降水减少的平均速率为25~33 mm/100 a.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