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509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庞岭复式岩体由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花岗岩组成。通过工作我们认为燕山早期花岩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一次,其中第一次花岗岩与Sn矿成矿关系最为密切。从早到晚,花岗岩由二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钠长花岗岩,云母由镁黑云母→铁黑云母→黑磷云母;岩浆体向酸度增高的方向演化,伴随着碱度的增高,由富钾渐变为富钠;微量元素上,岩浆逐渐贫SrBa、Cl、Sc,富Li、Rb、W、Sn、Mo、Bi、Nb、Ta、F、B;从早到晚,花岗岩LRB含量和LREE/HREE、δEu值不断降低,HREE含量不断增高。本区花岗岩为地壳重熔岩浆断分异演化的产物,形成于相对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2.
春潮萌动     
  相似文献   
3.
4.
根据工业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系统定向方法及精度的分析与评定,阐述了系统定向方法,保证系统测量结果的精度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河南区域化探扫面工作的结束,异常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异常评价程序及方法上作了一些探索,下面以桐柏县固庙—新集1:20万金银异常评价方法及效果为例,重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7.
区内火山活动早期为火山爆发成岩;晚期演化为岩浆侵入或隐爆两种成岩方式。矿主要受控于潜火山岩带、放射状断裂破碎带中。成矿是在晚期岩浆活动过程中,所携带的含矿介质叠加和热液作用活化了围岩中有用矿质迁移聚集而成,成矿作用与火山作用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G.  M.  Ingram  T.  J.  Chisholm  C.  J.  Grant  万玲 《海洋地质》2006,(2):71-80
在西北婆罗州深水区,一个活动的海上褶皱冲断带内拥有大量已经证实的烃类聚集,相信继续的勘探活动还会发现相当可观的油气。在新近纪大规模褶皱冲断带中发现典型的圈闭几何形态是上盘背斜、前陆褶皱及隆起和逆断层下盘错动断开处。商业性钻井目标位于变形的中新统和上新统沉积地层中,其中充满的油气来自现今仍然活跃的含油气系统。此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避免钻探活动变形和近期隆起期间烃类已经排出的圈闭。构造变形阶段研究列出了控制圈闭形成史和烃类保存史的一些关键要素。本文目的是提供一个有关西北婆罗州深水区褶皱冲断带的总体看法,为今后这一地区的油气勘探介绍一些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数字化的等高线数据占据了很大的计算机存贮空间。同时,基于这些数据的显示和处理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数字化等高线数据的压缩,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提出了等高线数据压缩的量子分割方法,同时进行了实验性研究。该方法编程简单、使用方便且适用于微机。 当大量的等高线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输出显示时,采用全部数据点进行插值的方法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但是从处理过程看,还没有更合适的方法。在各种坐标数据中,假设有多组同方向矢量,那么从通过等高线的具有同一方向矢量的连续数据群中,起始点与终点之间可以插值,插值对象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