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256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754篇
海洋学   255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proves the favorable factors of utilizing the ports and the railways in Northeast China for the Asia-Europe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It will be more beneficial to Dalian Port and HaDa (Harbin-Dalian) and Binzhou (Harbin-Manzhouli) railways in Northeast China to the Siberia railway in Russia than 1) to other por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ilways in China, 2) to the Nakhodka Port in Russia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ilways and 3) to the Chongjin Port in North Korea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ilways.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to adopt the ports and the railway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in China for the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systems.  相似文献   
2.
3.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的冬季逐日冻结深度资料, 采用动力学Q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各站点相互间的动力学Q指数在高原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小, 仅在高原南部部分站点值较大, 表明在高原上总体来说季节性冻土的动力学结构是一致的. 各站季节性冻土1980年代前后的Q指数在高原主体也都比较小, 只是在高原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地区Q指数较大, 表明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的动力学结构特征没有发生突变.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均值突变, 突变以前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在93 cm左右, 突变以后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下降了10 cm左右. 高原季节性冻土冬季平均深度有准4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4.
沈文杰  林杨挺  孙永革  徐琳  张华 《岩石学报》2008,24(10):2407-2414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住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5层之间有一个陡然的降低,降低幅度达2‰,在25和26层中则存在一个幅度达3‰的缓慢降低,总降低幅度达5‰。黑碳是动植物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天然记录,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黑碳特征反映了二叠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突然的衰退,发生了强烈的天然大火。根据事件层大火燃烧的长期性或频繁的特征,以及黑碳同位素大幅度陡然降低和缓慢降低,认为燃烧源除了陆地植被外,还有其他富含轻碳的化石燃料,即大火的燃烧源除了植被外,还可能有煤和甲烷水合物等。浙江煤山剖面的黑碳记录,反映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地球陆地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揭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鯷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u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鯷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鯷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相似文献   
6.
自1972年,尤其是1980年以来,油气体系的概念在国外地质界中广泛流行。我国于90年代以来也开始盛行油气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对油气体系的研究现状,方法内容,特征及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地介绍。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海洋捕捞业管理策略和投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天元 《台湾海峡》1997,16(2):239-244
本文收集了1985 ̄1994年福建省在台湾海峡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50对拖网渔船、120艘单拖渔船、48组灯光围网渔船、38对大围缯渔船、31艘定置网渔船的技术参数及生产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其适正捕捞力量、经济指标,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1)根据台湾海峡渔业资源,把握正确的投资方向,已成为进一步发展海洋捕捞业的关键。(2)由于台湾海峡的渔业资源正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应当限制捕捞力量  相似文献   
8.
1989-1999年开展光诱鱿鱼浮拖网渔具渔法研究的生产试验结果为:1998年生产试验86个夜(航次),总产量33.225t,其中鱿鱼产量为12.470t,占总产量的37.5%,总产值139000元,比同村光诱敷网的平均产量(31.62t)高5.1%左右。1999年生产试验80夜(航次),总产量54.66t,其中鱿鱼产量31.92t,占总产量的58.4%,总产值187000元。试验网产量比同村光诱敷网的平均产量(45.64t)增产19.76%,产值增加22.65%,鱿鱼产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比为1:1.684。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试验目的。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水上灯数量,网具规格和柔性网板等对生产效果和捕捞对象的影响及适应性情况,并建议开展光场强度及其分布的海上实测和光场强度对鱿鱼,趋光性鱼类的行为习性以及生长影响等试验研究,制定出光诱鱿鱼浮报网和敷网作业诱鱼灯数量和分布标准,以合理利用鱿鱼和中上层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市向阳圩海塘围堰主堤为工程背景,在大量原位实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软土海滩围堰堤坝及地基沉降位移特性。结果表明:围堰堤坝及地基沉降具有显著的时效特性,沉降与时间的相关关系可用负指数时效特性曲线拟合;各测点位移值随时间具有明显突变变化,整个沉降时域可分为快速沉降时域区及缓慢沉降时域区。同时,在充分考察了沉降速率随时间变化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用该参量预测堤坝稳定时间及最终沉降位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一座波力试验电站——珠江口岸式波力电站于1990年2月15日试发电成功。该电站位于珠江口大万山岛的南岸,面向浩瀚南海。设计波况H1/10=1.5m,T=6.5s.计划装机容量为8kW,第一台为3kW无刷爪极式发电机组,输出110V直流电,第二台为5kW无刷单相交流同步发电机组,输出220V交流电。目前投入试发电的是3kW机组。本文将介绍该电站气室性能模型试验,空气透平与气室性能匹配设计,岩坎爆破施工,实海条件下电站气室性能试验和发电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