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本文从中国东北地区已发生的37次破坏性地震勾绘的13次等烈度线图中,发现极震区长轴方向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北东和北西西两个方位上。联系本区发生的浅源破坏性地震,这种方向性与其发震构造方向具有一致性。这在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地下水与地电大地震发生前,震中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影响电阻率和土地电发生异常,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二、三天,震中地区地下水位发生大幅度的升降异常  相似文献   
3.
海城7.3级地震后的大量宏观烈度调查,绘出的海城地震等震线图及用震害指数法调查900多个自然村勾绘的高烈度破坏条带,清晰地反映出发震构造对震害分布的明显控制作用。尤其等震线图的畸形,是受烈度主要控制因素的影响。 由于海城震区位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和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各种地形地貌土壤条件下的震害表现十分典型。因此,出现了农村与城镇的不同破坏特点,山区与平原的震害差异。尤其在广大的下辽河平原,砂基液化的广泛出现和一些特殊震害现象、烈度异常的产生,对未来震害预测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地震局1984年下达的结合重点工程项目的地震基本烈度,开展东北地区烈度区划原则与方法研究的内容要求,国家地震局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综合地震大队承担此项科研任务.组织了课题组,确定项目负责人.从1984年到1985年历经两年野外工作和对十几年来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室内整理分析研究,于1986年1月完成了总结报告即"东北地区烈度区划原则与方法初步探讨——东北地区烈度工作阶段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叙述了东北地区地震烈度鉴定和烈度区划研究工作的十年进展,以海城7.3级地震为例论证了烈度鉴定的实际意义.通过近400项大、中、小型工程项目的烈度鉴定,阐明了地震烈度工作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加强队伍、完善手段,开展多种途径综合做好烈度鉴定,城市小区划及其震害预测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辽宁参窝水库地震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1974年辽宁参窝水库4.8级地震的情况及其地质背景作了简述,同时还与距该水库20余公里的汤河水库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这次地震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一隅的深源地震,已为国内地震学者所熟睹,认为是西太平洋板块由东南朝西北方向,以26°左右的低倾角、高速度地下插东北大陆地壳.基于这一事实,作者指出了围绕深震区存在一种新的构造型式—晕圈构造,并对划分的四区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深、浅地震的相互关系和地震重点监视区的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