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17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及重力、航磁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大地构造位置、产状、深度和第四纪活动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並讨论了这些断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强度与断裂深度有关,具左旋运动特征的全新世近东西向活断层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民乐盆地三条活动断层断层泥内石英颗粒表面的显微构造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根据这些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对该区莺落峡等断层的滑动性质和断层活动的相对年代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下的新看法:莺落峡断层的中段为粘滑段,东西两段为蠕滑段,古震源在该断层的黑河口一带,发生的时代大致在晚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茨湖断层具有最新活动特征,粘滑标志明显。另外清水沟老断层在全新世时也有新活动。  相似文献   
4.
吕德徽  向光中 《内陆地震》1994,8(2):159-165
对毛毛山断裂带断层岩进行了宏观及微观的观察和分析,特别是对断层岩中石英颗粒的形貌特征、溶蚀类型及断层岩的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是一条具有多期活动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滑动性质以粘滑为主,断裂的东段较西段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法地震科技合作计划书的规定,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活断层考察组一行4人于1987年6月14日至7月8日赴法国、意大利考察。参加联合考察的有,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塔波涅尔(P.Tapponnier)教授,伯丽泽尔(G.Pelzer)博士、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些主要断裂(包括阿尔金、昌马、毛毛山等断裂)的断层泥首次进行了研究。在对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围岩成分、断层泥的厚度及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的活动年代、活动方式及断层泥形成的深度进行了讨论。石英颗粒表面上溶蚀程度(颗粒表面的光滑程度、凹凸现象及孔洞发育情况)可划分为6种类型并且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年代。根据断裂的粘滑、蠕滑特征,对该区的各活动断裂进行了粘滑段与蠕滑段的划分。用红外光谱与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算得断层泥形成的深度在地壳1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由浅入深”、“由静到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大陆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实际资料,把地震活动与深部物性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M≥6级地震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受岩石圈厚度控制;断层只在一定岩石圈厚度范围内对强震震中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由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与相邻板块活动的历史有关以及对流单体活动区随时间的变化,因此地震活动也将发生变化。地震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强地震的活动也是地球内部物质活动的表现。研究地震活动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强震很多的国家。对其发震构造,已有不少同志作过研究。有许多地震震中区本来是几组构造的交汇处,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归结为与一个方向的构造有关。如我国东部的北东向构造,西部的北西向构造被视为发震构造;其他方向与之交汇的构造,如东西向构造则被视为次要的。作者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大震发震构造的分析,认为东西向构造具有相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甘、宁、青地区为例,分析了青藏块体内北东向构造的分布、生成、发展和现今活动以及力学性质诸方面的特点。同时强调了这组构造的成因和运动学的独立地位及其对地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