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408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251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718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本系统以T213数值预报产品降雨量为基础,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资阳区域内及其以上沱江流域的面雨量,根据统计得出的面雨量总量与洪涝的关系,实现了区域洪涝情况的监测和趋势的预报。  相似文献   
992.
中国近代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改进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研究了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700年以来,以森林砍伐、草地退化及相应耕地面积扩大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对中国区域降水、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1700—1900年期间,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华北、西南等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他区域变化不明显,但近50年来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东北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1700—180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除东北及长江流域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温度呈下降趋势,1900年以后有所升高,特别是近50年来中国大部分区域平均气温升高,与这一时期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加造成的温度升高相一致。另外,土地利用变化不仅使大气温度、湿度发生变化,还可引起基本流场的变化,使东亚冬、夏季风气流有所增强,这主要是由于植被变化改变了地面温度,使海、陆温差进一步增大的结果。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993.
The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of dehydration reacton suggests very low activity of H2O during metamorphic peak of the Archaean granulite complex in the region studied.The αH2O values for Al-rich gneiss and hypersthene biotite gneiss-granulite in the Taipingzhai region are usually between 0.10 and 0.20,and those in the Louzishan region are 0.15-0.25.The fugacity of O2 in terms of lgf O2 in whole region ranges form-8to-14.The average coefficients of (δμH2O/δHMg^Bt)and(δμO2/δXMg^Bt)in the Taipingzhai region are-0.293 and-1.60 respectively,and those in the Louzishan region are-0.364and-1.420.The activity of H2O is very low in the whole region,but its values and other data mentioned above are considerably constant from place to place within a given region,even in rocks of dirrerent lithological characters.However,they show a certain gradient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Such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genetic mechanism known as“carbonic metamorphism” put forward by Newton et al.,i.e.,the α H2O during the peak stage is controlled by permeation of pervasive CO2 influx of the mantle source,and shows features of external buffering.  相似文献   
994.
995.
网络技术在时间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网络技术在授时中心守时实验室的守时及授时服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守时系统是一种需要连续、可靠运转的复杂系统,包括守时钟组、比对测量系统、原子时归算等多个环节。原子时专用局域网是守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效地提高了守时、原子时及相关数据资料的传递和交换速率。时间服务的网络化、自动化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过多干预造成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守时系统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章详细介绍原子时局域网络(ATLAN)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授时系统的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996.
四堡群是华南最古老的地层单位,赋含丰富的矿产,是解决中国南方很多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四堡群的层序和构造样式作了详细描述,并根据其野外产状、岩石序列、化学成分、同位素年龄及含矿性等特点,提出四堡群为绿岩建造,其形成时代可能为早元古宙或更老。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59,自引:8,他引:1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72个地面气象站1962~1999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将高原分为青海区和西藏区,分别考察了两区冬春(上年10月~当年5月)和汛期(当年6月~9月)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周期振荡,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近38年(1962~1999)来,青藏高原呈升温趋势,冬春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2~0.03 ℃ a-1,汛期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1~0.02 ℃ a-1;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原冬春气温的升温更为强烈,汛期青海区的升温变得强烈,但西藏区反呈微弱降温趋势,降温主要发生在西藏的江河谷地;全球性的1980年左右的暖突变在青藏高原是明显存在的;近38年来,青海区冬春降水和西藏区汛期降水存在相同的相位变化,即20世纪60年代基本偏多,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偏少,20世纪80年代中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青海区汛期降水与西藏区汛期降水的变化存在反向的关系,但它的转折点要滞后4~5年,青海区汛期降水20世纪60年代偏少,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偏多,20世纪90年代偏少;西藏区冬春降水呈现自己独特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偏少,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高原气温主要存在准3年、5~8年和准11年的周期振荡,高原降水主要存在3~5年、8~11年和准19年的周期振荡,这些周期振荡在高原气候演变的不同阶段显著性不一.  相似文献   
998.
在阴雨天去宜君 ,可能领略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 :大风与雾和平共处 ,一边是七、八级的大风呼啸不停 ,一边是能见度仅有几百米的锁城大雾 ,持续时间短则几十分钟 ,长则几小时甚至十多小时。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 ,由于这些水滴或冰晶对可见光的散射作用 ,使能见度显著减小 ,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时 ,便称为雾。一般情况下 ,微风 (风速 1~3m/s)时 ,有一定的乱流混合存在 ,它能使冷却作用扩展到适当厚的气层中 ,又不影响下层空气的充分冷却 ,有利于雾的形成 ;而风大时 ,强风能带走大量水滴 ,不利于雾的形成。但为何在…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1,他引:30  
通过对 196 7— 1996年 2 5个测站的雪灾资料分析 ,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有雪灾期从上年10月到当年 5月长达 8个月 ,雪灾在一年之中有 3个高发月 :11月、3月和 2月 ;雪灾主要发生在巴颜喀拉山南缘和东麓地区 ,近 30a来呈上升趋势。 196 8— 1976年冬春为一较长时段的雪灾发生的低值期 ,从 1977— 1992年有 3个高峰期和 2个低谷期 ,从 1993年开始又进入高发期 ;高原东部牧区冬春雪灾存在着明显的 5 6a的和较弱的 2 3a周期变化。本文中定义发生在 15月的雪灾为后冬雪灾 ,发生在10 12月的雪灾为前冬雪灾。研究表明 ,70年代是前冬雪灾的高发期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是后冬雪灾的高发期。雪灾期西太副高的年际差异是雪灾发生年际振荡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1998年12月2日云南下关发生了4.7级震群,大理州地震局依据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及宏观异常情况作出了趋势、中短期和临震的预报;对震前的各类异常作了分析,探讨了预报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